‘壹’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它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在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扩展阅读:
元宵节是中国自古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贰’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的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自唐朝起有观灯闹夜的民间风俗。北宋时从十四到十六三天,开宵禁,游灯街花市,通宵歌舞,盛况空前,也是年轻人蜜约幽会,谈情说爱的好机会。
出自于《生查子·元夕》
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扩展阅读
其他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宋代:苏轼
原文: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译文:元宵看来还是寻欢游乐好,何况诉讼少,公事清闲,万家百姓登上春日观赏景物之台。城市十里之内成了繁华美丽的海上仙岛,使神仙也为之迷惑
平原君敬待宾客,不像高阳酒徒无礼傲慢,坐在客人一起,宽和从容地陪伴客人谈笑。 客人中有个最富于感情,为了珍惜主人待客的殷勤拚着醉倒在地而尽兴喝酒。
‘叁’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1、元宵节。
2、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原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创作背景
此词写约会。或被认为是景祐三年(1036)词人怀念他的第二任妻子杨氏夫人所作。
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柳古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柳古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可是欧阳修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都与柳开以来的复古派文论家有很大的不同。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评。欧阳修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还反对“太学体”。
‘肆’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元宵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指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原文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片追忆去年元夜的欢会。
花市灯如昼,极写元宵灯火辉煌。月上柳梢头,是作者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富于诗情画意。含蓄地表达出一对彼此倾心的恋人,在黄昏相约时唯美而伤感的情感。下片抒写今年元夜重临故地,不见伊人的感伤。景物与去年一般无二,照样月光普照,华灯齐放。但风景无殊,人事全异。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在这一天,男孩子可以大模大样上街看美女,女孩子们可以风姿绰约去街上看花灯吃汤圆,顺便看看帅哥和被帅哥看。现代社会,处处都是不夜城,人们可以在灯红酒绿中尽情享受现代生活,但是古人有点悲催,各朝代大多实施宵禁政策,晚上不准随便到大街上溜达。但是在元宵节的前后三天,全国放假,男女老少可以随便到街上去狂欢。所以,元宵节就成了年轻人上街撩妹或撩汉的狂欢节。
‘伍’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指哪个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的节气氛。
意思是乘着一轮明月升起在柳树梢头的时光,他约我在黄昏之后同诉衷肠,共话未来。
出自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脍炙人口的名篇词作《生查子-元夕》。全词如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本词上阙是回忆去年欢快娱乐心情。曾记去年此时此刻,灯亮,月明,给心上人约 会情景,因元宵夜喧嚣热闹欢乐而增添许多光彩。“去年元夜时”点明具体时间,为下文作铺垫,“花市灯如旧”,描叙了元宵夜灯火辉煌灿烂迷人,如同白天一样,展现了约会欢聚时间的背景画面。“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道出去年元夜幽会的情景。为全词词眼,画龙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情致浪漫,便促成词人这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描绘出幸福的约会于月下的动人场景,但这种快乐的时光总会如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不复再来。
下阙中词人笔锋急转。写出今年元夜故地重游,但却呈现物是人非的凄凉悲苦情景。“月与灯依旧”五个字便高度概括了今夜的环境气氛。眼前呈现的景物同去年一模一样,依旧月光明媚,灯市灿烂的不夜景色,“不见去年人”点明去年约会的人此时此刻又在何方呢?“不见”二字看似平淡,却韵味深长,一字千金。更加增添了几许悲凉之意,大家试想,面临此情此景,怎能不伤心动情呢。“泪满春衫袖”只见伤心痛苦的泪水无情的打湿了春衫的衣袖,词人只用简短五个字便将这种淡漠冷清,凄凉悲伤令人愁的伤感之情,勾画的形象,生动,明白,透彻。淋沥尽致,入木三分,词人对词作的娴熟,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陆’ 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1、出自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意思是有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2、原文: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译文:
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雪亮。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衣裳。
4、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柒’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摇篮血迹难割离,叶落归根是正理。
(7)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日扩展阅读:
谜语一直是中华传统的益智游戏,到了宋朝,元宵节已有了“益智节”的含义,标志之一就是“灯谜”的出现。灯谜是贴在元宵节花灯上供游人猜的谜语,又称“庾辞”、“隐语”,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元宵节猜灯谜成熟于明清时期。清顾禄《清嘉录》中记录有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
‘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形容的是中国哪个节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句诗词描写的节日是元宵节。这句诗来自于《生查子·元夕》,为北宋欧阳修的作品。作者其实在这首诗的开头便明确道出了诗词内容所形容的节日。其内容为“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其中的“元夜”便就是指代元宵。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待发展至唐朝时期,元宵节已然发展为全民性的一个节日,与之相关的张灯风俗也在这一时期被列为法定之事。
值得一提的是,元宵猜灯谜的风俗便就是在宋朝时期日渐兴起的。除此之外,宋朝时期还开始逐渐流行起一种名为“浮元子”的节令吃食。这一吃食便就是现如今我们所熟识的元宵。不仅如此,宋朝元宵活动的天数后来还延长为了五天,一直持续至正月十八才结束。北宋时期很多年轻男女也会借元宵这一节日出门幽会,于是也就有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场景。
‘玖’ 月上柳梢头 人约黄昏后是什么节
元宵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出自宋代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宵节由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