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网站知识 > 怎么在网站上看懂古汉语语言

怎么在网站上看懂古汉语语言

发布时间:2022-08-19 12:36:28

A. 怎么才能看懂文言文啊。最近喜欢上古书了

不难。速成方法:
1、先挑选比较浅显而又有意思的读。读的时候,对照着字典,搞清每一个字(先将脑袋里的“自作聪明”清除干净),完全读懂了,并能准确用口语讲出来,再读其它的。只需要几篇,你就可以读懂一般文言文了。
2、不要事先去抠诸如虚词、句式之类的理论,在“读”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学就非常容易了。比如说,“不我欺”、“不之听”,为什么不说“不欺我”、“不听之”?读多了发现文言文中总是将代词放在“不”的后面、动词的前面,回过头学习“宾语前置”就如同喝凉水那么简单。
我年轻时赶上特殊时期,都是自己瞎读,从史记的列传开始,读了大量的经史子集。成年之后上大学时,我已经自己写文言文了。

B. 有没有一个网站能在线翻译古汉语

应该还没有,古汉语的字就是词,而且意义太丰富了,根本没法准确地生成你需要的翻译,即使有,应该比金山快译还要烂几百倍的。
建议找语文和英语修养都不错的高手帮忙翻译,这样效果好些。

C. 怎样学好古代汉语

看这篇文章

什么是古代汉语?顾名思义,就是古代汉族人民的语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古人的口语是怎样的,我们已无法了解其面貌。今天,我们研究古代汉语,只能依据有文字记载的书面语。古代书面语的情况怎样呢?请看下面两段材料: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孔子徒弟,姓曾名参,根前奉侍来。孔子说:“在先的圣人有至好的德,紧要的道理。以这个勾当顺治天下有(蒙古语助词,相当于”啊“)。百姓每(们)自然和顺有。上下人无怨心有。你省得(懂得)么?”曾子起来说道是:“我不省得,怎知道着(呢)?”孔子说:“孝道的勾当是德行的根有。教人的勾当先以这孝道里生出来。”───贯云石《孝经直解》上面所引的第一段材料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孝经》的原文。第二段是元代大臣贯云石解释《孝经》的“白话讲章”。 当时元代皇帝读不懂《孝经》,便由精通汉文的大臣用当时的口语作解释,写下来便成了一篇反映当时口语的白话文。可见,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还有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古代汉语要研究的主要不是古白话,而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桐城派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 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为什么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重点是文言文,尤其是先秦两汉散文,而不是古白话呢?这是因为在我国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文言文担负了记录、传播、积累祖国文化遗产的任务,历代许多伟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曾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今天我们要继承这笔遗产,就必须有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自然重点是文言。从殷周到清末,文言尽管有所变化,但其基本词汇、结构和表达方式早在先秦两汉时代已基本定型,并且创作了许多典范的文言作品。因此,可以就只要能读懂先秦两汉典型的文言文,就能读懂其后大多数文言文,算是学好了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白话呢?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古白话上承古代汉语,下接现代汉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不把古白话弄清楚,那就不能说对古代汉语有了全面的认识。因此,研究古代汉语也应该重视对古白话的研究。但古白话与文言文比较而言,它毕竟离现代汉语近一些,总体难度小一些,况且古白话使用范围大致限于唐宋以后的俗文学作品,可以不作为我们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重点。前人是怎样研究古汉语并有些什么贡献呢?古汉语从它产生开始,就有人对它进行研究,但真正作为一问学问,还是从开始的。我国传统语文学有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统称为“小学”。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根据王力先生的说法,从汉代至清代,古汉语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汉初到东晋末,是语义研究阶段,即偏重文字训诂的研究。因为汉代崇尚儒术,提倡读经,每一个儒生都要求具有阅读古书的能力,自然对语义的研究就比较重视,其代表作品是《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这一时期,为了读经的需要,还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最着名的经学大师郑玄,他对《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所作的注,对后世也有巨大影响。从南北朝到明末是音韵研究阶段。南北朝以后,诗律学兴起,于是研究韵律和节奏成了当时的“热门”。南朝沈约着《四声谱》,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汉语里有四声并把这种认识运用到诗律的实践上。这一时期,韵书已开始出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部韵书,它在汉语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根据《切韵》语音系统,可以上推古音,下考今音。从十三世纪开始,音韵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话语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创作需要而作的,它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汉语研究的全面发展阶段,也是最有成绩的阶段,清统治者严厉钳制思想,一般学者被迫离开现实而从事古书的整理与考证,汉语的古音和古义研究在这一时期有很多发明。《说文》之学,此时最盛。段王裁、桂馥、王筠、朱骏声是最着名的《说文》四大家;高邮五氏父子王念之、王引之虽不以《说文》名家,其成就却在《说文》四家之上;此时在古音方面,特别是古韵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顾武、江永、戴震、段五裁、孔广森、王念孙、江有浩、章炳麟、黄侃等都有卓越成就。 此外,以研究金文和甲骨文为主的古文字学也开始也新局面。吴大、孙诏让、罗振、王国维郭沫若都是研究金文和甲骨文的名家。字典编纂也有很大进展,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统籍纂诂》等均是集大成的辞书。语法作为中国语文研究中心的一门新兴学问,此时也有了开创性的发展。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首先创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并分别了词类,成为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 综观我国传统的古汉语研究,内容相当丰富,成就也很显着,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几百种,汉语研究的专着,积累了许多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尽管如此,我国传统的汉语研究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发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历来“小学”总是经学的附庸,基本上以经字为中心,因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方面,普遍存在重古轻今、重通语轻方言、书面语轻口语的现象,这就必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建国后,王力先生在大学中文课程中首倡开设《古代汉语》课程,从此,全国各高校相继响应,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有关汉语研究的学会和专门研究机构。在古汉语研究领域,人才辈出,着作如林。这一切都给我们古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对于一般实学者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费力较少,而收获较大呢?学习古汉语不同于学习外语,古今汉语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这是有利条件。但是,古汉语(这时主要指文言文)毕竟是过去时代一种比较古奥难懂的书面语,不下苦功是学不好的。要说“诀窍”和“捷径”,很好总结前人的经验,避免走弯路,并充分利用现在研究成果和有利条件,那么以较短的时间有效地掌握古汉语还是可能的。 具体地说,就是要做到感性与理性、范文与规律相结合的方法,即阅读一定数量的典范的文言文,自觉地掌握最低限度的常用词和最基本的文言文规律知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和配合,就能较快学好文言文。六十年代王力先生编的《古代汉语》,采取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体系,就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体系。实践证明,这是学习古汉语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为什么要读文选呢? 因为学习古代汉语,目的是为了读古书,文选是古书的举例,是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各种古汉语知识的综合体现。不读文选,不仅知识不能掌握,而且也很难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那么,阅读文选要注意些什么呢?首先要着眼于语言,不要着眼于文学。如《论语、侍坐章》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作为文学作品,在了解文句以后,要着重领会这几句描写了怎样的情境,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趣、爱好和态度等,作为古汉语材料,则要求切实弄懂“鼓”、“瑟”、“希”、“铿”、“尔”、“舍”、“而”、“作”这些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如不切实弄懂,就没有达到古汉语学习的要求。要逐字逐句读,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前例,按古汉语的学习要求,应该懂得,“鼓”原是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但不能作“敲打”解,而应作“弹奏”解,因为“瑟”不同“鼓”,是一种拨弦乐器,“希”同“稀”,这里不能解释为“稀少”,而是指瑟的声音渐渐减慢减弱,接近尾声。“尔”是助词,用在象声词“铿”的后面,开窍推瑟发出的声音。象声词或形容词后加“尔”或“然”都是同一种构词方法。“作”一般作“劳作”解,这里用的是本义,作“起来”解,即“起身”。 “而”是连词,连接“舍瑟”和“作”两个动作,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偏正关系。读文选就应该这样一字一句,细细比较推敲。当然不是每一句都要平均用力,可以有重点有一般,但必须有这样认真仔细的态度。还要注意常用词和特殊句式。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对于这段话中的“晋侯”、“秦伯”、“郑”、“楚”、“函陵”、“汜南”等人名,爵位、国名、地名等只要一般了解即可:“晋侯秦伯围郑”这样的句式古今也一样,不必多花力气。面对于“以”、“其”、“于”、“贰”、“军”这些常用词的意义或用法则必须掌握,对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无礼于……”、“贰于……”这样的句式,也应该注意比较、分析。“无礼于……”或“贰于……”句式虽然相似,但表达的意义则不完全相同。“无礼于晋”是指对晋国无礼,“贰于楚”则不是对楚有二心,而是指表面上跟晋好,实际上向着楚。要熟读成诵。古汉语在用词造句等许多方面与现代汉语不同,它有一套特殊词汇,句式和修饰手法,而这些都已成为过去时代的书面语。 要真正熟悉古汉语,掌握古汉语的微妙差别,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读熟,有些片断要能够背诵。如果有十几篇,几十篇古文读起来琅琅上口,烂熟于心,那对古汉语中一些常见的句式,常规的实词、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也就“看来百事只在熟”,“熟则精”、“精则巧”。“工夫自熟中出”。

学习古汉语,在重视读文选的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理论知识,把前人总结归纳出来的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学到手,用它来驾驭分析古汉语语言材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今天知识不断更新的年代,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古人那样十“年寒窗”,完全沉浸在古书堆中,慢慢用自己的感性经验去摸索、体会。这样做花力费时太多。何况今天我们还有许多有利条件,因为前人已花了许多精力,为我们整理出有关古汉语的规律知识。古汉语知识涉及面很广,重点应该是学习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词是语言的建筑料,要能读懂古书,至少到掌握一千多个常用词。 所谓常用词,是指那些古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而不是那些冷僻的使用频率很低的词。所谓“掌握”,就是要用古今对比的方法,弄懂并记住这些常用词的常用义,特别是那些细微差别。《史记。 项羽本纪》:“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使者,皆斩之。”我们知道羊是很温驯的,怎么说“狠如羊”呢?原来古代“狠”是“不听从”的意思。羊有时很犟,你拉它,它就是不走。又如《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上官桀)结婚相亲”。初学者指出疑问,霍光是男的,上官桀身为左将军,自然也是男的,说二人“结婚”,不可理解。其实古代结为夫妻的双方,女方的亲属可称为“婿”,男方的亲属可称为“姻”,这里指霍光的长女嫁给上官桀的儿子做妻子,双方成了亲“家”。可见应该从古今比较之中逐步掌握这些常用词。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之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 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如《史记。扁鹊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这句话中的“生死人” 是什么意思?按现代汉语语法规律去理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解,就讲不通。在古代汉语中,这里的“生”是不及物动词的使用法,是活着的意思。“生死人”即扁鹊能使死人复生。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

D. 如何认识古文字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 董 珊 这个问题所问,实际是考释古文字的基本方法,以及这种方法的可靠性。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在此试着简单解释一下。 ◎上面举出的“壶”、“姜”、“牧”、“器”等字,是西周铜器铭文,《说文解字》等字书对它们进行了隶定,隶定后都见于小篆。虽然它们的样子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相差很远,但是经过这样的隶定,再将隶书转换为今天常用的楷体字,我们就可以认识大部分常见的古文字。 汉语古文字的发展,分为先秦时代的古文字阶段(包括殷墟甲骨文、两周金文以及战国竹简文字等等)和西汉以来的隶楷文字阶段。隶楷字体的文字,或被称为“今文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转变的历史背景,是秦统一文字,即规定以小篆、隶书取代六国文字。用今天认识的今文字去解释不认识的古文字的音、义,这个过程称为“考释古文字”。考释汉语古文字之所以成为可能,其前提条件是:古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即汉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历代古汉语文献材料,而且今天所用的现代汉语及其汉字,与古代汉语及古文字,是一脉相承,绵延未绝。 汉字是一个记音的符号系统,每个字都有形、音、义三要素。全部了解这三要素,才算得上“认识”这个字。对于甲骨文中的某一个字,我们已知其字形的写法,待知的是其结构方式,和它在上下文中的音与义。考释古文字的过程,乃是根据古字形去认识古字音与字义的过程。所以,由字形结构出发,是考释文字的基本立足点。 古文字字形与今文字字形的关系非常复杂。根据像《说文解字》这样提供一整套小篆与隶楷文字对应关系的字书,把笔势弯曲的古文字通过规则转写成隶楷形态的今文字,这个过程称为“隶定”。 许多古文字,经隶定以后,就直接可以通过字书查到字音与字义,这是一种最简单、常见的情况。汉字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独体字也可以成为偏旁,隶定的过程,可以提供一整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偏旁演变规则。 还有不少古文字,每个偏旁都可以隶定,但这些偏旁组合起来的字,不见于字书。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分析这个字的结构方式,是表意字?还是形声字?如果是形声字,那么该字读音通常与其声旁相同或相近,这就知道了它的读音。 如果是某个不见于字书的表意字,情况就比较复杂。表意字有时作为形声字的声旁出现,或者作为韵文的韵脚文字出现,都可提供其字音方面的线索。 上述分析方法,主要是“偏旁分析法”。这种方法根据已经总结过的一整套字形演变规律,逐步建立从古文字到小篆再到今文字渐渐演变的清晰环节,进而达到通过字书认识其字音、字义的目的。有人戏称: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很像变形虫。汉字字形的演变史,可以粗浅地理解为“积非成是”的“错字”的历史。试想:如果每个时代每个人都能谨守前代字体规范,那么至今我们所用仍是古文字系统,就不会有隶楷文字阶段了。 古人不但写“错字”,也常常写“别字”。别字就是用某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某个通行字,也就是“通假字”。古文字的字形和字音都是形式,这个字所表达的内容,即在其上下文中的用法,才是最重要的信息。字音是建立字形与字义(词义)的桥梁。有时,某个古文字的字形、字音都是已知条件,但根据字书、传世文献所提供的字义,在古文字材料的上下文中,却不能读通。这也是很常见的情况。这时候就要考虑,古人在此写了个“别字”。根据历史语音学中上古音演变的规则,把这个字改写成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从而使上下文义豁然贯通,这叫做“读破假借”。由字形与字音联合推求字义,是考释古文字的另一基本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一是分析字形的历史演变,一是分析字音的历史演变,其方法很像是纠正错别字。此外,综合多种语境线索相推勘,也常常为考释古文字提供线索。 有些待识字在不同文例中出现,不同文例往往从语义角度为文字考释提供不同的方向,划定不同的范围。一项正确的考释,需要读通所有文例。所以,多种文例的互相推勘,可以得出这些范围的交叉点,从而得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当代古文字学的考释工作,既有文字学内在的方法,即结合文字形、音、义分析手段互相推求;也常常结合语言学、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等多学科的分析手段,科学化和系统化程度很高。如果缺乏专业逻辑训练而侈谈考释文字,就难免陷入错误的泥沼,难以自拔。 古文字的考释,是用当代语言逻辑解释记录先秦汉语的文字系统。考释结果的完善可靠与否,检验的标准是能否读通上下文,尤其是能否读通不同语境的上下文。但是,即便是能满足已知所有文例的解释,也不能说就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答案。新的资料仍在不断地出土,已知的古文字材料中还存在不少音义不明的待释文字,检验是一个历史过程。“理有固然,事无必至”,因此,学界也常常有根据新资料和新发现对前人考释结果做出修正的情况。虽然如此,一个方向正确的考释,有时或者仍非正解,但亦不会相距很远。所以说,古文字考释是一门很强调方法论的学问。

E. 10.学习古代汉语有哪些工具书及电子网站,你是如何利用的,举例说明有哪些帮助

1、《新华字典》
是目前最常见的字典。《新华字典》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当然,《新华字典》毕竟是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所收的古字和古义是很有限的,因此,还有必要查阅其他的字典。
2、《康熙字典》
成书于清代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一般字典查不到的字,在它上面可以查到。这本字典按照部首排列,全书共分有二百一十四个部首。它释字的典例,也是先注音,后释义,再而引古书为证。
3、《汉语大字典》
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版的一部大型字典,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五万六千个左右。在字形方面,它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在字音方面,首先是用拼音字母表可能标注出所收字的现代读音,然后收列它的中古反切,并标注它的音韵地位和和所属的韵部。 它是查考汉字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大型工具书。略微不足是词义的概括性不足,难免出现义项分合不当。
4、《王力古汉语字典》
是2000年才出版的一部中型古汉语字典。它特别重视词意的概括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并且设有同义词辨析、同源词探讨和连绵词阐释等内容。
它对阅读古籍和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查考汉字上古音、中古音的书还有郭锡良的《汉字古音手册》。

F. 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的话,一般大学专用教材都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就是这一版,一共四本,不过这版教材其实难度挺大的,而且是全部繁体书写,我前一阵买过一套,如果想好好学的话一篇课文就挺费时间的。繁体字认识是必须的,真想学好古代汉语当然是也要会写的。哪一门语言只会看不会写也是不行的。这套书四本,赶上有活动一般不到四十块钱能买到,其实第四本很多专业都学不到的,就学前三本。

这个教材其实包括了音韵学的部分内容,不过有前辈说音韵学没有老师很难学会。

如果你觉得难,其实可以先按照兴趣看一些明清的小说或者随笔之类的,这一时期的相对容易理解一些,一般有高中基础的看起来不是特别费力。

工具书的话我觉得应该准备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这两本是权威字典。

写作能力么,我觉得文笔是一回事儿,重要的还是思想和角度,这个跟你的阅历和知识面有关系。

阅读全文

与怎么在网站上看懂古汉语语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527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76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595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80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1077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230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1054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215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717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953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617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1012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37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420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64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113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90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496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69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