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脏时不时疼,是怎么回事
你这种状况医学上称之为心悸。心脏疼痛有多种可能,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心率失调,症状是偶尔会嘟嘟的跳一阵,有时像锥子一样痛,这个可能是由血液的供给量不足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长期营养缺失,缺乏充分睡眠等,疼痛时患者会伴有轻微的头晕。建议你可以多吃蔬菜、水果之类的,注意日常饮食搭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心脏病,病发时会产生剧烈疼痛,严重时导致休克。当然,根据您的年龄来看,犯这种病的几率不大,因为心脏病一般多集中在50-60岁这个人群,你可以不必担心。有不少人以为,心悸就是心脏病。其实,虽有心悸但心脏却是健康无恙的。因此,把心脏病症状说清楚,对唤起人们的注意和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是必要的。
疲劳:是各种心脏病常有的症状。当心脏病使血液循环不畅,新陈代谢废物(主要是乳酸)即可积聚在组织内,刺激神经末稍,令人产生疲劳感。疲劳可轻可重,轻的可不在意,重的可妨碍工作。但心脏病疲劳没有特殊性,它与其它疾病所致的疲劳难以区分。
疼痛: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的病人均可感到胸部疼痛。最常见的是心绞痛。心绞痛往往以劳累、激动、饱餐为诱因突然发作,疼痛部位多在胸部正中,有压迫、灼热或挤压感,甚至是一种濒临死亡的窒息感,有的可放散在左肩、背及左上臂内侧。疼痛持续时间短,3—5分钟消失,最长不超过20分钟。
气短:气短是心脏病常见症状。最显着特点是劳力性气短和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劳力气短就是气短与活动有关。心脏病人常说,我上二层楼都心慌、憋气,受不了;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即夜间睡卧不平,有时从梦中憋醒,端坐且喘息一会儿方可缓解。
紫绀:皮肤、粘膜、耳轮周围、口唇鼻周、指端发紫。
水肿:全身或下肢水肿,有时还会出现胸腔或腹腔的积水。
心悸:病人常感心悸,尤其在活动以后。但心悸在有其它疾病或没有病时也可发生,故心悸对诊断心脏病意义不大。
个人建议: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状况,还是建议您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② 心脏突然一阵刺痛是怎么回事
有可能是心脏末梢小血管堵住了,会有一阵阵痛,过后5分钟里心脏会长出一条新的小血管就不痛了,如果不注意,发生在冠状动脉就长不出了,不过还是要引起重视,特别是饮食,不宜过油,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尽量少摄入,就是肉和一般的油少吃就好了,还有含反式脂肪的不要吃,我以前也会有那时肉吃太多,后面知道原来心脑血管疾病都是由于饱和性脂肪和胆固醇引起的,就开始改变饮食了,现在再也没有过了
③ 心脏阵痛是怎么回事
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但很多疾病都可引起心前区疼痛 ,如 :
(1)神经系统病变——如肋间神经炎可引起肋间神经痛 ,但疼痛是沿肋间神经分布 ,咳嗽或转身时症状更明显。
(2)骨骼病变——如肋软骨炎症或损伤引起的肋软骨炎 ,但疼痛部位较局限 ,且有固定压痛点 ,有时病变局部可有隆起。又如颈、胸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症等 ,因病变可能影响神经根或骨膜而引起心前区疼痛。
(3)消化道病变——如食管炎及其他食管病变可在胸胃后出现刺痛或隐痛 ,进食时症状明显 ,有时伴吞咽困难。其他膈疝、胆囊炎、胆石症、胃、 12指肠及胰腺等病变均可引起上腹疼痛 ,通过神经反射而出现心前区疼痛。
(4)呼吸道病变——如慢支、肺炎、胸膜炎及肺梗塞等也可引起心前区疼痛。咳嗽、深呼吸可使疼痛加剧。
(5)心脏病变——除冠心病外 ,心包炎、心肌炎等也可引起心前区疼痛 ,但疼痛持续时间较长 ,在深吸气 ,扭转身体或咳嗽时 ,疼痛加剧。
(6)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疼痛多为瞬间的刺痛或为持续长达几小时的隐痛。疼痛的出现一般不在劳累或情绪激动的当时 ,而是在其后。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患者常有心悸或其他神经官能症症状。
(7)其他——如带状疱疹等也可引起心前区疼痛 ,但局部皮肤常有疱疹出现。值得注意的是 :(1)不典型或隐匿型心绞痛容易引起漏诊、误诊 ;(2)对疼痛持续时间很长、疼痛程度严重 ,含用硝酸甘油无效者 ,要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 ;(3)老年人患病较多 ,有时冠心病与上述疾病同时存在时 ,会增加诊断难度。
你比较年轻,应该属于(6)心血管神经官能症
一般来说,心脏神经官能症多发生于青壮年,20-40岁为多,女性多于男性,。症状常在受惊,情绪激动或久病后首次出现,入睡前,欲醒和刚醒时以及情绪激动等状态下最易发作,过度劳累和情绪改变可使之加重。通过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其负荷试验有助于与心绞痛相鉴别。
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经过适当休息,劳逸结合,镇静安神及心理疏导后临床症状多可缓解,仅自觉症状居重不轻者需要服药。治疗过程中应当充分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通常并无后遗症,仅长期严重心脏神经官能症者可发展为精神疾病。
④ 心口一阵一阵的疼是怎么回事
心口一阵一阵的疼,临床多为心绞痛,是由于心肌暂时性和可逆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心前区及其附近部位不适症状。它是冠心病最常见症状或首发症状。本病以40岁以上男性多见,常见诱因为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变化、急性循环衰竭等,每次发作3~5分钟,可数日一次,也可一日数次,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故而极易被忽视。 中医学将心绞痛因症状不同分别列入“心悸”“胸痹心痛”等症。发病主要与年老体虚、饮食、情志失调及寒邪内侵等有关。发病机制有虚实两方面。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实则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痹阻心阳,阻滞心脉。
现在建议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和紧张,饮食清淡,以低脂低盐为宜,不放心的话去医院做个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原因后对症治疗。
⑤ 心脏一阵一阵的疼是怎么回事
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体检检查心电图时,常常会得到“窦性心律不齐”的诊断。多数人都知道心跳应该是规律整齐的,所以一听说“心律不齐”,不少人便认为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虽然没有任何症状,但也要四处求医,找专家,想赶快治好“病”。但医生往往又说:“不用治。”这些人心里又打鼓了,是不是什么疑难杂症,治不好了。
其实,“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窦性心律不齐”以儿童、青少年最常见,成年人也不少见。
正常人的心脏跳动是由一个称为“窦房结”的高级司令部指挥。窦房结发出信号刺激心脏跳动,这种来自窦房结信号引起的心脏跳动,就称为正常的“窦性心律”,频率每分钟约为60—100次。每分钟心跳的次数,即心率就是由此而来。但这个频率可能受很多因素影响,甚至呼吸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心跳节律是规律整齐的,如果心脏跳动不整齐,我们称其为心律失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窦性心律不齐”是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是由于来自窦房结的信号并不完全规整所致。但是,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属于“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它的特点是随呼吸的变化而变换,吸气时心率可增加数跳,呼气时又可减慢数跳,其快慢周期恰好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这种随呼吸变化的“窦性心律不齐”是完全正常的,不必担心,也不用治疗。
因此,被诊断为“窦性心律不齐”的人,可以注意一下自己心率的加速和减速跟呼吸之间有没有关系。只要没有任何其他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完全可以从事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不少医生也注意到“窦性心律不齐”给人带来的恐慌,于是在诊断时会写作“窦性心律”。
此外,精神紧张等因素也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种情况也不需要治疗。
窦性心律不齐
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不规则,心动周期显着快慢不均,称为窦性心律不齐。临床上,窦性心律不齐分以下几种类型: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是窦性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发生于儿童、青年及老年人,中年人较少见。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发生机理是由于在呼吸过程中,体内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张力发生变化,使窦房结自律性也因之发生周期性、规律性改变。吸气时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增快,呼气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变慢。心率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停止呼吸时心律转为规整。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形态恒定。
②心率的快慢随呼吸变化而变化,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其快慢变化的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
③在同一个导联中,R-R间距或P-P间距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R间期大于0.12秒。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具体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与生气、情绪不稳定、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吗啡等)有关。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为窦房结发出的“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其形态较恒定。
②P波频率变化与呼吸无关,心率有时突然增快。
③在同一导联中,P-P间距或R�R间距差异达0.12秒以上。
④P�R间期大于0.12秒。
(3)窦房结内游走性节律:
激动的发生点在窦房结内移动,因此,心电图上的P波形态、大小与方向逐渐发生变化,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①P波是窦性P波(Ⅰ,Ⅱ导联中正向,aVR导联中负向)
②P波形态、大小变化不一致。
③P�R间期发生长短变化,但都已超过0.12秒。
(4)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
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室收缩排血异常致窦房结血液供应不均匀,从而造成窦房结的自律性发生改变。
(5)异位心律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异位激动,尤其是发自心房的异位激动,有时可使窦房结的激动提早发生,继之窦房结受抑制,因而发生一过性异位激动所诱发的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慢于每分钟60次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成人,尤其是运动员、老年人和睡眠时。其他原因为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甲状腺机能减退、低温以及用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药物。在器质性心脏病中,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肌炎、心肌病和病窦综合征。
临床表现:
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每分钟50次,一般无症状。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时常可引起心绞痛、心功能不全或晕厥等症状。
诊断依据:
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P波速率低于每分种60次,PR间期大于0.12秒。
治疗原则:
1.窦性心动过缓如心率不低于每分种50次,无症状者,无需治疗。
2.如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且出现症状者可用提高心率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素或异丙肾上腺素)。
3.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且出现晕厥者可考虑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原发病治疗。
5.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
1.大部分病人在消除病因或诱因后,症状可消失.
2.有明确的原发性疾病时应积极治疗。
辅助检查:
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不低于每分钟50次.
2.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
疗效评价:
1.治愈:心率提高到每分钟60次以上,自觉症状消失。
2.好转:心率提高到每分钟50次以上,自觉症状好转。
3.无效:治疗前后心率无变化,症状无缓解
⑥ 心脏部位有时突然疼一阵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消失。本病多见于男性,多数病人在40岁以上。
心绞痛有什么症状
心绞痛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胸骨中上部的压榨痛、紧缩感、窒息感、烧灼痛、重物压胸感,胸疼逐渐加重,数分钟达高潮,并可放射至左肩内侧、颈部、下颌、上中腹部或双肩。伴有冷汗,以后逐渐减轻,持续时间为几分钟,经休息或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不典型者可在胸骨下段,上腹部或心前压痛。有的仅有放射部位的疼痛,如咽喉发闷,下颌疼、颈椎压痛。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可仅感胸闷、气短、疲倦。老年糖尿病人甚至仅感胸闷而无胸痛表现。
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
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因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变化。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但在心肌梗塞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形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及自发性心绞痛常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典型心绞痛症状包括五个方面:(一)疼痛部位。大部分心绞痛位于前胸,可以偏左一些,也可以是颈前部疼痛。范围可小如一拳,也可大成一片,遍及全胸。(二)疼痛性质。心绞痛是一种钝痛,伴压迫感,憋闷、阻塞、紧缩、发热等不适。程度可轻可重,重度发作可伴大汗,濒死感。(三)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由轻到重,之后逐渐缓解,仅持续3~5分钟。如发作超过15分钟,就应该立刻就医,以免发展成心肌梗死。(四)诱发因素。体力活动多为常见诱因。或者在寒冷、饱餐、酗酒和吸烟等因素的存在下,心绞痛更易被劳累诱发。此外,不良精神因素刺激也可诱发心绞痛发作。(五)缓解方式。心绞痛发作后,解除诱发因素,如停止活动,症状自动缓解。患者取坐位或有依靠的立位较卧位更有利于症状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2片(3毫克~6毫克)可在1~3分钟内使症状缓解,或者使发作时间明显缩短。
⑦ 为什么心脏部位有时会一阵一阵的疼呢
你好,请问患者的年龄是多少,患者的心电图检查显示正常,建议患者结合下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下,患者如果年龄较轻出现这个情况考虑是功能性的,主要由于睡眠不足,劳累,情绪波动或者肋软骨神经炎等引起的,没有很大的问题,如果患者年龄较大考虑可能有心脏疾病冠心病等,建议症状严重了,及时就诊做些进一步的检查看下,并明确下诊断及时针对性治疗,病情变化注意随访。平时注意合理的生活习惯,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