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技术还有WiMAX-城域网;Mesh网-网状网;UWB技术、无线USB技术;
具体参数,就需要再查了。
❷ 如何解决无线信号干扰
目前有三个解决无线电干扰的常用办法,其中包括降低物理数据传输率,减少受干扰AP的传输功率和调整AP的信道分配。在特定情况下,上述三种方法每一种都很管用,但是这三种方法没有一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无线电干扰这一问题。
如今市场上销售的AP绝大部分使用的是的全向偶极天线。这些天线在所有方向上的发射和接收速率相当。由于在任何情况下这些天线的传输和接收速度相同,因此当出现了干扰,这些设备唯一的选择就是与干扰进行对抗。它们必须要降低物理数据传输速率,直到数据包丢失率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
然而降低AP的数据传输速率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数据包滞空时间变得更长,这意味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接收,因此掉包的机率更大。这反而让它们对周期性干扰更为敏感。这一解决办法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这导致所有共用这一AP的用户都受到了影响。
另一个方法是降低AP传输功率以更好的使用有限的信道。这需要减少共用同一个AP的设备的数量,这样做可以提高性能。但是降低了传输功率也会降低信号的接收强度。这就变成了降低数据传输率,同时wi-fi覆盖将出现漏洞。这些漏洞需要使用更多的AP进行填补。可以想象,增加AP的数量将会导致更多的干扰。
请不要改变信道
最后,多数WLAN厂商会让你相信解决wi-fi干扰的最佳办法是“改变信道”。但是当无线电干扰增加后,可供AP自动选择的“干净”信道又在哪里呢?
尽管在应对特定频率上出现持续干扰时改变信道是一种有用技术,但是干扰通常都具有间歇性和变化无常的特点。由于可供改变的信道数量有限,这一种技术反而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在wi-fi 使用最为广泛多的2.4GHz频段上,仅有三个互不干扰的信道。即使是在5GHz频段上,在排除了动态频率选择后,也仅有4个互不重叠的40MHz宽的信道。
802.11在5GHz频谱范围的可用信道
AP改变信道需要连接的客户端断开连接,重新进行连接,这会导致音频和视频应用出现中断。改变信道还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因为邻近的AP也需要随之改变信道以避免同信道干扰。
在设备使用相同的信道或是无线电频率传输和接收wi-fi信号时,这些设备会彼此干扰,这种干扰称为同信道干扰。为了最大程度的降低同信道干扰,网络管理员在架设网络时会让这些AP相隔足够远,以确保它们无法彼此听到或是干扰对方。然而wi-fi信号不会仅仅限于这些网络中,它们会四处发散。
改变信道也不能被认为是最适合用户的一种方法。在这些场景中,干扰是由那些处于优势位置的AP所决定的。客户看到了什么呢?转向一个干净的信道真的对用户有用吗?
希望:更强的信号和更少的干扰
预测wi-fi系统性能如何的通用单位是信噪比(SNR)。SNR显示了接收信号的强度与底噪的差值。通常在高SNR的情况下,极少出现误码,吞吐量也较高。但是随着干扰的出现,网络管理员还需要考虑信号与干扰和噪声比(SINR)。
SINR是信号与干扰之间的差值。由于能够显示出无线电干扰对用户吞吐量带来的负面影响,SINR成为了衡量wi-fi网络性能的有效指示器。高SINR意味碰上更高的数据传输率和更强的频谱性能。
为了取得高SINR值,wi-fi系统必须要增加信号增益或是减少干扰。问题是通常的wi-fi系统只是通过增加功率或是连接高增益定向天线来增加信号强度。在自适应天线阵列领域内的最新wi-fi创新可以让网络管理员在不增加AP数量的情况下通过定向天线优势获得增益与信道。
利用智能天线减少干扰
wi-fi解决干扰的良方是拥有将wi-fi信号直接定向一名用户并监视该信号确保以最高吞吐率传输,同时经常性的重新定向wi-fi传输的信号路径,在不改变信道的情况下使用干净的信号路径。
结合了动态波束成型和微型化智能天线阵型的新wi-fi技术成为了最佳解决方案。
基于天线的动态波束成型是一种新技术,其可以改变来自AP的射频能量的形态与方向。动态波束成型能够调节wi-fi信号,当发生干扰后自动“驾驭”它们避开干扰。
对于每一个客户来说,这些系统使用的是不同的天线,当出现问题后它们会调整天线。比如说,当出现干扰,智能天线会在干扰方向选择带有衰变的信号模式,以此来增加SINR和避免降低物理数据传输速率。
波束成型使用了大量的定向天线以在AP和用户间创建数千种天线模式。由于射频能量能以最佳路径传输,因此可以带来最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最低的掉包率。
标准的wi-fi媒体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回执能够监视和确定所选择路径的信号强度、吞吐速率和误包率。这确保了AP能够准确知道用户的体验,如果发生了干扰,AP能够自动调整以找到最佳路径。智能天线阵列也对于抵御干扰有着积极的作用。
支持波束成形的自动抗干扰
或许这种新技术的最大好处是在运作中免去了人工操作或是人为的介入。
对于网络管理员来说,随着大批的wi-fi设备进入到企业网络中,减少无线电干扰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用户对能够支持流多媒体应用的高可靠性wi-fi连接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解决无线电干扰的一个关键是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这方面弊端。这也意味着采取更为智能的自适应方法以应对推动控制的无线电频率,因为无线电频率失控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
❸ 无线通信技术分为哪些种类
,一点到多点微波通信系统,微波蜂窝的无线本地接入系统(phs、pas、pacs、dect)等。短距离之内的接入技术主要有蓝牙(blue tooth)、红外线、dect、ieee802.11和共享无线接入协议(swap)/homerf等系统。继广域网(wan、wind、area network或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之后,最近人们又提出了“无线个域网”(wpan、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这一新概念将小范围应用提升至网络理论的高度。在短短的时间,wpan成为一个受人瞩目的新热点,wpan的研究组成立不到1上,就演变为ieee的专门工作组ieee802.5(即wpan working group,于1999年3月成立),可见其受重视的程度。
比较而言,blue tooth系统更具有代表性,它正根据wpan的概念向前发展。事实上,blue tooth和wpan的概念相辅相成,blue tooth已经是wpan的一个雏形。从它最初由ericsson,ibm,inter,nokia和toshiba公司作为原始发起组织而推出,1年多时间已吸引了近2000个国际上有影响的公司参与。1999年底,美国的4家公司3com,lucent,microsoft和motorola,与上述5公司一样作为blue tooth的发起组织,使它在与swap、ieee802.11等类似应用标准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前景更加明朗。为了推动blue tooth的发展,blue tooth的标准是非专利的,blue tooth已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预计不远的将来就可成为小范围无线多媒体通信的国际标准。总之,无线通信技术前景一片光明。
❹ 无线网主要采用哪几种技术
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是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网络。无线网络既包括允许用户建立远距离无线连接的全球语音和数据网络,也包括为近距离无线连接进行优化的红外线技术及射频技术,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十分类似,最大的不同在于传输媒介的不同,利用无线电技术取代网线,可以和有线网络互为备份。
❺ 无线网络技术有哪些谢谢哈
IEEE 802.11无线局域网技术,红外端口技术 蓝牙 wifi
IEEE 802.16 宽带无线
TD-SCDMA/CDMA/WCDMA 等等
Ad Hoc网络
❻ 无线通信网络有哪些技术
当前流行的无线通信技术有Bluetooth、CDMA2000、GSM、Infrared(IR)、ISM、RFID、UMTS/3GPPw/HSDPA、UWB、WiMAXWi-Fi和ZigBee。
各种无线通信技术的适用频段、调制方式、最大作用距离、数据率和应用领域。这些无线通信技术的作用距离与数据率的关系,数据率越高,作用距离就越短。可用网络技术扩展作用距离而仍然保持数据率。
❼ 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广域网分别包含哪些无线通信技术
摘要: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
无线通信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各种主流无线通信技术
常见的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及技术分为两种:“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远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1、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有:Zig-Bee、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Fi)、超宽带(UWB)和近场通信(NFC)。
(1)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而建立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来源于蜜蜂群的通信方式,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来与同伴确定食物源的方向、位置和距离等信息,从而构成了蜂群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距离近,其通常传输距离是10-100m;低功耗,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终端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其成本,Zig-Bee免协议费,芯片价格便宜;低速率,通Zig-Bee常工作在20-250kbps的较低速率;短时延,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等。主要适用于家庭和楼宇控制、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收集与控制、公共场所信息检测与控制、智能型标签等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2)蓝牙(Bluetooth):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通讯介质为频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间的电磁波。蓝牙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高品质耳机等,实现各类设备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通信。
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办公环境、汽车工业、信息家电、医疗设备以及学校教育和工厂自动控制等领域,蓝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芯片大小和价格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
(3)无线宽带(Wi-Fi):它是一种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其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相比于蓝牙技术,(Wi-Fi)覆盖范围较广;传输速度非常快,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无须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商场、机场、图书馆、校园等地方设置‘热点’,可以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用户只需要将支持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健康安全,具有WiFi功能的产品发射功率不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与手机、手持式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相比,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4)超宽带(UWB):UWB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
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强;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由于系UWB统占用的带宽很高,UWB系统可能会干扰现有其他无线通信系统。UWB主要应用在高分辨率"较小范围"能够穿透墙壁"地面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系统中。
这种装置可以用来检查楼房、桥梁、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和沥青结构中的缺陷,以及定位地下电缆及其它管线的故障位置,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另外,在救援、治安防范、消防及医疗、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都大有用途。
❽ 什么是无线网络技术它有哪些优点
Q1:何谓无线网络?
一般来讲,所谓无线,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无线电波来作为资料的传导,而就应用层面来讲,它与有线网络的用途完全相似,两者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在于传输资料的媒介不同。
除此之外,正因它是无线,因此无论是在硬件架设或使用之机动性均比有线网络要优势许多。
Q2: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相较之下,有那些优点?
就使用上它的机动性,便利性,是有线网络所不及,就成本上,它可省下一笔可观的布线费用,修改装潢费用,基本上使用的空间较为弹性许多。
Q3:无线网络对人体是否有所影响?
因无线网络的发射功率较一般的大哥大手机要微弱许多,无线网络发射功率约60~70mW,而大哥大手机发射功率约200mW左右,而且使用的方式亦非像手机一般直接接触于人体,因此较无安全上之考量。
Q4:若要架构一个无线网络,其最基本之配备需要有那些?
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备就是一片无线网络卡及一台桥接器(AP),如此便能以无线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线架构来分享网络资源。
Q5:无线网络就使用是否会被干扰或影响其它设备运作?
基本上无线网络所使用之频段是属于ISM 2.4GHz的高频率范围,就日常生活,或办公室等等所用之电器设备是不会相互干扰,因频率差异甚多,而且无线网络本身共有12个信道可供调整,自然干扰的现象就不必担心。
Q6:何谓ISM频段?
ISM(In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 Band,此频段( 2.4~2.4835GHz)主要是开放给工业,科学、医学,三个主要机构使用,该频段是依据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所定义出来,属于Free License,并没有所谓使用授权的限制。
Q7:何谓展频 (Spread Spectrum)?
展频技术主要又分为“跳频技术”及“直接序列”两种方式。而此两种技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所使用的技术,其目的是希望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依然能保持通信信号的稳定性及保密性。对于一个非特定的接受器,Spread Spectrum所产生的跳动讯号对它而言,只算是脉冲噪声。因此对整体而言是一种较具安全性的通讯技术。
Q8:何谓跳频(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
跳频技术 (Frequency-Hopping Spread Spectrum;FHSS)在同步、且同时的情况下,接受两端以特定型式的窄频载波来传送讯号,对于一个非特定的接受器,FHSS所产生的跳动讯号对它而言,只算是脉冲噪声。FHSS所展开的讯号可依非凡设计来规避噪声或One-to-Many的非重复的频道,并且这些跳频讯号必须遵守FCC的要求,使用75个以上的跳频讯号、且跳频至下一个频率的最大时间间隔 (Dwell Time)为400ms。
Q9:何谓直接序列展频(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直接序列展频技术(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DSSS)是将原来的讯号“1”或“0”,利用10个以上的chips来代表“1”或“0”位,使得原来较高功率、较窄的频率变成具有较宽频的低功率频率。而每个bit使用多少个chips称做Spreading chips,一个较高的Spreading chips可以增加抗噪声干扰,而一个较低Spreading Ration可以增加用户的使用人数。
基本上,在DSSS的Spreading Ration是相当少的,例如在几乎所有2.4GHz的无线局域网络产品所使用的Spreading Ration皆少于20。而在IEEE 802.11的标准内,其Spreading Ration只有11,但FCC的规定是必须大于10,而实验中,最佳的Spreading Ration大约在100左右。
❾ 无线局域网微波技术介绍
微波的发展是与无线通信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901年马克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到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的通信试验,开创了人类无线通信的新纪元。无线通信初期,人们使用长波及中波来通信。
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的兴起,它一直是国际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并且对目前的应急和军事通信仍然很重要。
用于空间传输的电波是一种电磁波,其传播的速度等于光速。无线电波可以按照频率或波长来分类和命名。我们把频率高于300MHz的电磁波称为微波。由于各波段的传播特性各异,因此,可以用于不同的通信系统。例如,中波主要沿地面传播,绕射能力强,适用于广播和海上通信。而短波具有较强的电离层反射能力,适用于环球通信。超短波和微波的绕射能力较差,可作为视距或超视距中继通信。
微波的发展历史(一)
微波通信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产物。由于其通信的容量大而投资费用省(约占电缆投资的五分之一),建设速度快,抗灾能力强等优点而取得迅速的发展。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主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也可同时传输高质量的彩色电视,而后逐步进入中容量乃至大容量数字微波传输。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频率选择性色散衰落对数字微波传输中断影响的发现以及一系列自适应衰落对抗技术与高状态调制与检测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微波传输产生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特别应该指出的是80年代至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整套高速多状态的自适应编码调制解调技术与信号处理及信号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现今的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全数字HDTV传输,通用高速有线/无线的接入,乃至高质量的磁性记录等诸多领域的信号设计和信号的处理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发达国家的微波中继通信在长途通信网中所占的比例高达50%以上。据统计美国为66%,日本为50%,法国为54%。我国自1956年从东德引进第一套微波通信设备以来,经过仿制和自发研制过程,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在京津之间的同轴电缆全部断裂的情况下,六个微波通道全部安然无恙。九十年代的长江中下游的特大洪灾中,微波通信又一次显示了它的巨大威力。在当今世界的通信革命中,微波通信仍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通信手段之一。
卫星通信方面,从1945年克拉克提出三颗对地球同步的卫星可覆盖全球的设想以来,卫星通信真正成为现实经历了20年左右的时间。先是诸多低轨卫星的试验,而1957年10月4日原苏联成功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距地球高度约1600km的人造地球卫星,实现了对地球的通信,这是卫星通信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65年4月6日发射的“晨鸟”(EarlyBird)号静止卫星标志着卫星通信真正进入了实际商用阶段,并纳入了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卫星组织INTELSAT的第一代卫星系统IS-I。GEO商用卫星通信以INTELSAT卫星系统为典型,从1965年IS-I以来,至今正式商用的卫星系统历经八代12种,目前正在研制第九代卫星系统IS-IX,预计2001年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