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公是什么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Ⅱ 三公指什么
三公是古代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魏晋南北朝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Ⅲ 三公都是什么官职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三公为古官名,其说法各异。
《尚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竟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两相印证,三公是天子之下的最高管理的称呼,辅佐天子。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礼记》:“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又《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说“丞相主民、太尉主军、御史大夫主法”(德才兼备者居之)。
据杜佑的《通典》记载:
“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曰三公。
秦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汉以丞相、大司马、御史大夫为三公。
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魏、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皆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后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大唐因之。”
在夏朝和商朝以前并没有三公这个职称的。
周朝时候,“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秦朝、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司徒、司空。
后来,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
到了后周,又改回原来周朝的称呼:仍以太师、太傅以及太保为“三公”。
隋朝再次称“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
唐朝时候就延续隋朝制度,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动。
Ⅳ 什么是三公啊
三公游戏主要流行于香港、澳门、台湾、福建、浙江和广东等地,三公游戏玩法简单,气氛热烈,其胜负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流传非常广泛。游戏由2-6人同时进行。庄闲家互相比较牌的大小,并根据牌型判断每位玩家的输赢以及计算玩家的输赢
Ⅳ 古代“三公”指什么
古代的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参考资料:《中国大世纪年表》,《资治通鉴》,网络。
Ⅵ 三公的职能主要是什么
“三公”经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支出的透明度,充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从源头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防治腐败,积极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审计机关应将“三公”经费列入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必审内容。为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关注:
一是关注实际发生的“三公”费用不计入正确科目中计算,列入“办公费”、“会议费”、“维修费”、“其他支出”、“专项支出”等科目之中,有无将“三公”支出摊派转移到下属单位、其他单位或设立“小金库”列支“三公”支出等问题。
二是关注“三公”经费支出的效益。审查是否超出相关标准、定额,与同期、同系统(行业)比较情况;在出国(境)费用方面,重点看预定目的是否达到,相关报告和评估反映的结果是否确实;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执行情况,单车油耗、修理费用节约超支情况,以及有无闲置浪费情况;公务接待费用方面主要关注费用支出是否必要,标准是否超出规定等。
三是从体制机制层面关注促进“三公”经费支出公开和提高效益。审计机关要在揭示“三公”经费支出问题的同时,找出“三公”经费支出在机制上、制度上、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分析“三公”经费支出难管理的深层次成因,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预防腐败、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各部门强化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及时堵塞“三公”经费支出中的漏洞,不断提高部门的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与水平。
四是结合多种审计项目和方法,形成监督“三公”经费支出的合力。在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投资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都要把“三公”经费支出作为一项审计内容,广泛结合、内查外调、延伸调查。对“三公”经费支出典型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应纳入相应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并提请有关部门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Ⅶ 什么是三公
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东汉末年,董卓自任太师、相国,居三公之上 。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