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诗并非是一首爱情诗,而是描写了战士们在上战场之前立下的誓约,今日我与你一同奔赴沙场,无论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谊。该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而现代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全诗原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白话文释义:击起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只怕你我此分离,没有缘分相会和。只怕你我此分离,无法坚定守信约。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
Ⅱ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击鼓》篇,大意是“我要拉着您的手,和您一起到老”。今人通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历代学者对于这两句诗的见解颇有不同。汉代大儒毛亨、郑玄及唐代大儒孔颖达均以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战友间的盟约(见《毛诗正义》)。直至南宋,理学家朱熹才将这两句诗理解为夫妻间的誓言(见《诗集传》)。当今学者多半认同朱熹的观点,唯《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通过对“子”字及先秦时代背景的考证,推断“执子之手”应如毛亨等先儒所说,的确是男子之间的约定,这两名男子或许有些特殊关系,因而朱熹不忍直视,才故意做出曲解。
Ⅲ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什么意思代表什么含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词名句,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大致意思是: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濡以沫,是什么意思
1、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1)释义: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而在种种承诺面前,爱情的承诺应是最动人心魄的了,平凡而真诚的诺言最为感人。两千四百年前的承诺至今在耳久久回荡,令人感慨岁月所难以磨灭的记忆与回答。
(2)出处:
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
2、相濡以沫
(1)释义:相:外相;濡:沾湿;沫:唾沫。濡以沫。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2)原文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这个句子和成语都是形容夫妻情深的,类似的还有:
1、比翼连枝:比翼:鸟名。传说此鸟一目一翼,须两两齐飞。比喻夫妇亲密不离。
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深厚,难舍难分。
3、琴瑟之好:比喻夫妻间感情和谐。
4、白头相守:指夫妻恩爱相守到老。
5、伉俪情深:伉俪:夫妻,配偶。夫妻之间的感情深厚。
6、共挽鹿车:挽:拉;鹿车:古时的一种小车。旧时称赞夫妻同心,安贫乐道。
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呀!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是:今生拉着您的手永结美好,与您永不分离白头到老。千百年来一直让人传诵,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读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源于《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
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原文注释: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bèn)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huán)……
Ⅵ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什么意思
读音:zhí zǐ zhī shǒu,yǔ zǐ xié lǎo
释义:离别时牵着你的手,一起白头到老此生才算完整。这句话原本是战士之间的约定,现代成语多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出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还有哪些古今意义不同的诗句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现今多用来赞颂老师为了学生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的伟大品质。
2好读书,不求甚解。
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句话的本意是描写陶渊明很喜欢读书,可他不像别人一样是为了学到什么才喜欢读书,只把读书当作消遣、自娱的一种方式,不追求过分的解释、理解。现今多含贬义,用来形容一个人用心不专。
Ⅶ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含义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着.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这四句里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的文字(诗经里还有“君子偕老”的词句)。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一句,毛《传》训“契阔”为“勤苦”,郑(郑玄)《笺》则发挥其意,谓“从军之士,与其伍约:‘死也、生也,相与处勤苦之中,我与子成相说爱之恩’(沙场上军士之间相互勉励约定相互救助的盟约。不管遇到什么危难,我们都不要独自跑掉而不顾对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评价说:“《笺》甚迂谬”,又指责其“穿穴密微”,并很幽默的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等句,比较《水浒传》第八回林冲刺配沧州临行云“生死存亡未保,娘子在家,小人身去不稳”语,断为“情境略近”。
另外两句的“共着”,“同眠”,都是拟“偕老”变化而来的,在网络文章中广为流传。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刚刚从论坛上看到一篇文章,很不错。转发于你算作解释吧!
一直欣赏这样一种爱情:没有太多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有的是象流水一样绵延不断的感觉;没有太多的海誓山盟花前月下,有的是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 …… 这该是一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觉吧,在陌生的人群中,在迷失和彷徨间,你却始终安详而从容 --- 因为你知道,冥冥之中,自有一双属于你的双手,它们紧紧地握住你,陪你走过所有的阴天和所有的艳阳天,直到一生一世。
在我们平凡的生命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琼瑶式的一见钟情,没有那么多甜蜜得催人泪下、痛苦得山崩地裂的爱情故事:在百丈红尘中,我们扮演的是自己,一些平平凡凡地生生死死的普通人。于是我们珍惜爱情,珍惜迎面而来的、并不惊心动魄的感情。
在这种爱情故事里,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不一定是要一见钟情的,最初他们可能会象陌生人一样擦身而过,象最平常的朋友一样,见面只打一声招呼,笑一笑,然后远去。之后有一天,在暮色里,你忽然发现她的背影竟是如此的让你心动;一种让你心疼的怜惜就这样不经意地撞中了你,你这才发觉,不知不觉地,习惯了擦身而过的她已经走入了你的生命,于是你们就开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
爱情都是美丽的,虽然你们的爱情或者并不动人;恋爱中的人们都是美丽的,虽然你们或者都很平凡。舒婷描绘过这样一道风景:大街上,一个安详的老妇人和一个从容的老人微笑着,从不同的方向面对面地走近,走近;然后是微笑着,鼻尖顶着鼻尖地站着,双手紧紧地系在一起,身后西下的阳光把他们的头发和笑容染成一片暖暖的黄。身旁的人们被他们的幸福染成一片温暖。
起初你们还在怀疑这种爱情,因为它毕竟不象当初设想的那样完美、那样精致、那样浪漫。那只是淡淡的一种感觉,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没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也没有魂断蓝桥 --- 只是一种手牵着手、并肩漫步的感觉。他们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进去了的想出来;而你们就这样手牵着手,坦坦然然地一起走入围城里,互相扶持着,把许许多多毫不动人的日子走成一串风景。这么多年了,回忆起来,所有平凡的片断,所有曾抱怨过、曾怀疑过的时光其实是生命中最温馨的篇章;所有淡淡的日子,其实都是象“空山灵雨”一样,淡得韵味绵长。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种并肩站立,共同凝望太阳的升起、太阳的落下的感觉;该是一种天变地变情不变的感觉,是见证岁月、见证感情的感觉。
他们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可总有些东西是地久天长海枯石烂的。天上比翼,地上连理,总有一种爱情,是象山一样执着,象海一样深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在下雨的时候,你在车站孤伶伶地望着纷飞的雨线,你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沉郁。这时从旁边伸过一把伞来,为你遮住了纷飞的雨丝和阴暗的天空;你不用回头,便知到是如山如海如蓝天的他正站在你的旁边了,便有一种极温暖极踏实的感觉涌上心头:雨丝就让它纷飞吧,天就让它阴暗吧,此时你已有了一把伞,而你的心情也因此而阳光灿烂。
他们说时间可以让一切蒙上灰尘,可总有些东西是历久长新的。牵在你的手中,所有的人生、所有灿烂或不灿烂的日子都变得崭新而明媚。时光它总是在不停地走,回首之时不觉已是满身尘垢;你却仍然愿意蒙上眼睛,毫无保留地把双手都交给这生生世世的恋人……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你哭泣的时候,有人陪你伤心,倾听你诉说,为你抚平凌乱的发和憔悴的颜容,告诉你明天依旧阳光灿烂;当你笑容明媚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和你一起明媚,而他静静地站在一旁,微笑着看着你和阳光一般地灿烂……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该是一幅两个人同撑起一方天空的风景。象两棵独立的大树,你们共同撑起一方天空,枝叶在蓝天下盛放,树根在地底下相互扶持。风也罢霜也罢,雨也罢雪也罢,执子之手,每一刻都是如此的美好,每一刻都是一首动人的情诗,每一刻都值得用所有的时光去回味……
相对无言眼波如流的默契 …… 也许也不回味,只是紧紧地握住你的手,什么话也不说,慢慢地陪你走过今生今世,来生来世!!!
Ⅷ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具体含义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思是: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运用执手偕老,形容爱情的永恒。
1、原文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译文
战鼓擂得镗镗作响,战士踊跃操练刀枪。国都、漕邑筑城墙,独我从军奔南方。跟随将军孙子仲,平定他国陈与宋(陈国、宋国),久久不能把家回,忧心忡忡心儿碎。
哪里停军把营扎?慌了神儿丢了马,哪里寻它哪里找?荒野林下卧芳草。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别时握住你的手,白头到老此生休。我声声叹息今离散,不能相见多悲叹。我声声叹息天涯远,不能信守誓言把家还……
3、出处
出自于周朝的《诗经》
1、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战士之间执手相约,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诉,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2、《诗经》创作背景
周代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3、《诗经》语言风格
《诗经》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