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 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般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如1946年召开的旧政协会议,就有9位代表是以"社会贤达"的身份出席的。1948年,郭沫若等无党派知名人士在致电毛泽东同志,以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的时候,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最先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1949年,新政协会议还专门设立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新一代无党派人士的出现,形成了多种称谓并存的局面。除了继续沿用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以外,主要有无党派人士、无党派爱国人士、无党派知名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等称谓。200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也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称无党派人士界别。《意见》在此基础上作出进一步明确界定,即"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根据《意见》规定,新世纪新阶段的无党派人士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这是无党派人士的首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即并不是只要具备了无党无派身份,就是无党派人士。二是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无党派人士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政治性,在所联系群众中要有影响力和代表性。三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由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具体地说,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四是具有统战工作对象身份。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派工农基本群众,尽管他们在统一战线中居基础地位,但从来就不是统战工作对象,当然也就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总之,《意见》对无党派人士作出明确界定,为切实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为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作用指明了努力方向。
Ⅱ 无党派人士是什么概念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无党派人士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具有无党派身份。
二、是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无党派人士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政治性,在所联系群众中要有影响力和代表性。
三、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具体地说,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
四、是具有统战工作对象身份。
无论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建国以来不同的历史时期,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
就无党派人士群体而言,它并不像政党那样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严密的组织纪律,也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因而并不是一个政治组织。
无党派人士和民主党派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体。但民主党派成员的成长除了中共的政治引导外,还有其各级组织的自身建设,而无党派人士的成长则缺少相应的组织机构,缺少成长的台阶,这给我们开展无党派人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处。
Ⅲ 政治面貌中,“群众”和“无党派人士”的区别。
政治面貌的群众和无党派人士的区别如下:
1、成员主体不同
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
群众的主体是广大劳动人民。
2、知识教育程度不同。
无党派人士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的素质。这是由无党派人士的社会基础决定的。具体地说,无党派人士是以无党无派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企业、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社会中介机构等领域。
群众较无党派人士而言,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为劳动人民。
3、政治意愿不同
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与民主党派相同,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这是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责任。
群众一般是指不参与党派,也不参与任何政治运动的人士。
Ⅳ 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区别是什么
1、含义不同
无党籍,或称无党派、独立人士,是指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职人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选举时又称为独立候选人,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无党派人士。
群众有两种含义:
(1)泛指人民大众。
(2)指一个人的政治面貌,即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人
2、成员主体不同
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这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无派的基本群众,尽管在统一战线中居于基础地位,但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
但对群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阶层都没有要求和定性。
3、政治意愿不同
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与民主党派相同,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这是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责任。
群众一般是指不参与党派,也不参与任何政治运动的人士。
1946年,周恩来总理对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质做过专门说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在中国革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发展形成的。他们在形式上没有结成党派,但实质上是有党派性的。”
Ⅳ 什么是无党派人士
无党派人士是没有党派组织的有党派性的民主人士,2000年,中央统战部下发《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统一使用“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无党派人士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
同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肯定了无党派人士这个概念,明确无党派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对象。
无党派民主人士称谓阶段。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5日,郭沫若等知名人士在发给毛泽东的响应“五一”号召的致电中,为了与以往的“社会贤达”相区别,首次使用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
这一称谓,准确地把参加了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而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组织的人士,同那些以无党无派面目出现、实际上依附于国民党政府的政客区分开来,反映了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重大历史关头对政治道路的正确选择,使我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加团结巩固。
以上内容参考共产党员新闻网——无党派人士称谓的由来
Ⅵ 什么叫民盟盟员或无党派人士
一、无党派人士解释:
无党派人士是指没有参加任何党派、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具体到我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称无党无派的知名人士为社会贤达。
二、民盟盟员解释:
民盟盟员成员是对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属于中国民主党派)人员的称呼。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的民主党派之一。1941年3月,民盟成立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当时参加的党派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乡村建设协会。
1942年,沈钧儒领导的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故有三党三派之称。1944年9月10日改现名。民盟的成员主要是以从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社会精英阶层所组成。
(6)无党派人士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民盟盟员条件与义务介绍:
《中国民主同盟章程修正案》第二章 盟员
第十三条 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工作的中国知识分子,自愿遵守中国民主同盟章程,可以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第十四条 吸收盟员,须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两位盟员介绍,由基层组织考察、讨论通过后,报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自治州及其以上委员会审核批准,逐级上报,由民盟中央备案。
必要时,设区的市、直辖市的区、自治州及其以上委员会可以直接吸收盟员。
第十五条 盟员有下列义务:
(一)遵守民盟章程,执行民盟决议,参加基层组织生活和民盟活动,交纳盟费;
(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
(三)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四)密切联系群众,接受民盟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Ⅶ 无党派人士是什么意思
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思是:不愿意(没有)参加任何党派,且对国家付出巨大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
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李达、张奚若、马寅初、周谷城、王之相、吴有训、洪深、欧阳予倩、李四光等,这些代表人物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Ⅷ 无党派代表人士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区别
区别:
1、含义不同
无党籍,或称无党派、独立人士,是指不属于任何政党的公职人员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在选举时又称为独立候选人,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无党派人士。
群众有两种含义:(1) 泛指人民大众。(2) 指一个人的政治面貌,即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共青团的人
2、成员主体不同
无党派人士主体是知识分子。这就是说,无党派人士不等于无党派群众。广大无党无派的基本群众,尽管在统一战线中居于基础地位,但不能称之为统一战线意义上的无党派人士。
但对群众知识背景、社会地位、阶层都没有要求和定性。
3、政治意愿不同
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愿望和能力。无党派人士是一种政治面貌,体现的是一种政治身份。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与民主党派相同,即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这是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责任。
群众一般是指不参与党派,也不参与任何政治运动的人士。
1946年,周恩来总理对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与实质做过专门说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在中
(8)无党派人士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科学决定了党外人士的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无党派人士要有无党派的地位。这是第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一个。也就是说,他们不只是无党派,他们是独立的。
第二,无党派人士要有参政议政的意愿和能力。独立派是一种政治认同,一种政治认同。
第三,无党派人士必须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影响。也就是说,具有独立政党地位和知识资格的人,不一定非得是无党派人士。他们还需要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能够发挥正能量,具备一定的能力。
第四是党外人士以知识分子为主。也就是说,没有党籍的人与没有党籍的人是不一样的。无党派人士是指以无党派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它们主要分布在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药卫生、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国有企业、新型经济组织和新型社会组织等领域。
Ⅸ 无党派是什么意思
无党派民主人士曾称“无党无派”、“社会贤达”、“无党派爱国人士”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参加单位之一。
1948年5月1日,中共中央号召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郭沫若、马寅初、张奚若、李达、符定一等12人响应号召,先后来到解放区,作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了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政协《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以后,“无党派民主人士”作为一个单位在政协保持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无党派人士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由于无党派民主人士是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进入新时期后,随着老一代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减少,这个称谓已经不能准确反映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的现状。
2000年,中央统战部正式规范了对无党无派人士的称谓,明确对无党无派人士群体称“无党派人士”,对其中的代表人物称“无党派代表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政协章程修正案,正式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称谓改为无党派人士。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又将无党派民主人士界别改为无党派人士界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