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一句古语,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
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以此来告诫子女行孝要及时,趁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关心关爱他们,不要等父母去世后才追悔莫及。也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一般是不正义的事。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原文节选如下: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译文: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这是过失之一;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❷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子女想起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等不及的父母这时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或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❸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希望静止不摆,风却不停息;子女想赡养父母,父母却已离去。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春秋·孔子《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
(3)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服侍,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❹ 子欲养而亲不在 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在” 并不是出自古语原句。古语原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古语整句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第三章
意思是:当你想赡养双亲,可能他们已等不及便过世了。
❺ 子欲孝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儿女想赡养双亲,但是双亲却都已不在人世。警醒世人当亲人健在的时候就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报答、关心、孝顺他们,不要等失去以后才懂得珍惜,才去后悔。
选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拓展资料
用于感叹子女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待,则是孝子的无奈。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原话当是出自皋鱼之口,并非出自孔子之口。
但是历来被当做孔子之语。此误有点像那句有名的“食、色,性也”。很多人将这句话的出处定为孔子。其实这句话出自《孟子》,说这话的人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告子。
❻ 子欲养而亲不在 什么意思
整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名句注释: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6)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出处《韩诗外传》卷九·第三章(注:此句出处有二,此为其一)。
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孔子曰:“驱之驱之,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路旁。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好学,周游诸侯,以殁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简吾事,不事庸君,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❼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7)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出自《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是春秋时期孔子所着。
白话文翻译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公元前150年韩婴所着的《韩诗外传》卷九引用了“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以上的叹息是皋鱼在父母死后有感而发的。皋鱼周游列国去寻师访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里侍奉父母。岂料父母相继去世,皋鱼惊觉从此不能再尽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时未能好好侍床,现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鱼以“树欲静而风不止”,来比喻他痛失双亲的无奈。
树大不喜随风摆动太多,否则便枝歪叶落;无奈劲风始终不肯停息,而树木便不断被吹得摇头摆脑。风不止,是树的无奈;而亲不在则是孝子的无奈!
因为这缘故,后人便以“风树之悲”来借喻丧亲之痛。
❽ 风欲静而树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什么意思
没有风欲静而树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应该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出处——春秋战国孔子《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白话文翻译为: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
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8)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因为自己的粗心、懈怠而错失尽孝的良机,留下了永远的悔恨。这提醒我们,务必拿出一些时间来体贴照顾父母,忙碌不能成为不尽孝的理由,而只是一种借口,关键在于是否重视,重视了,再忙也可以挤出时间和精力来。
尽孝固然离不开物质条件,但不能把孝心和钱财等量齐观,特别是在温饱不愁的情况下,孝心的内涵更多的应该是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体贴,更多的应该是精神意义上的东西。
忠与孝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在家讲孝,在外言忠;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忠是对祖国的孝道,孝是对父母的忠诚。
忠孝为人格之大端、立身之根本,立身既败,万事瓦裂。忠孝能否两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实践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把观念转变过来,处理好公事与家事的辩证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是应该也可以做到的。
❾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 什么意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拼音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用法
用于表示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或是痛失双亲的无奈的情景。
三、出处
汉代班固的《孔子家语卷二 ·致思第八》
原文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译文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出去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照顾到亲人,这是过失之一;自视清高,不愿为君主效力,没有成就,这是过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断绝了联系,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时候老人却已经不在了!过去了不能追回的,是岁月;逝去后想见而见不到的,是亲人。就让我从此离别人世吧。”说完就辞世了。
(9)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一、赏析
这是丘吾子说给孔子的话,旨在宣扬儒家的孝道。此话是从反面来告诫孝子们,说明行孝道要及时,要趁着父母健在的时候,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
后来用“树欲静而风不止”比喻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有用来比喻一方想停止做某事,而另一方却不让其停止,这里所指的做某事, 一般指的是不正义的事
二、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着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❿ 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思是: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此内容出自《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和出自 《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
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
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
译文:
孔子出行,听到有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面有贤人。”走近一看是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下车对皋鱼说:“你家里并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皋鱼回答说:“我有三个过失:年少时为了求学,周游诸侯国,没有把照顾亲人放在首位,这是过失之一:我的志向高远,却因利益去辅佐奢华的君王,这是过失之二:和朋友交情深厚却因小事和他绝交,这是过失之三。
树想静止不动,风却不停息的吹;子女想要赡养亲人,亲人却已不在!逝去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同学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孔子的学生有十三人辞别回家赡养双亲。
(10)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韩诗外传》。
《韩诗外传》是一部由360条轶事、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而成,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就其书与《诗经》联系的程度而论,它对《诗经》既不是注释,也不是阐发。
《汉书·艺文志》第1708页还着录了其它几部韩派《诗经》方面的着作,现已失传,估计其性质与《韩诗外传》类似。《韩诗外传》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着作。
《韩诗外传》尽管名义上依附于《诗经》,但它使用的材料却来自几个哲学学派的着述并加以折衷。《荀子》是最常用的来源,不过《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以及《晏子春秋》、《老子》、《孟子》也都被使用过。道德说教为其主要基调,但也有一些趣闻轶事,缺乏明显的道德意义。
由于有24段缺乏引自《诗经》的起结论作用的诗句,这说明文本有缺损。考虑到尚存的先秦典籍提供的资料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还多,而且其中有些材料自身已经用《诗经》引文作结束,据此可知,《韩诗外传》与其说是一部创作,还不如说是一部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