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无线网络 > 什么是免费经济

什么是免费经济

发布时间:2022-04-29 03:55:26

‘壹’ 免费经济学的改变中的免费

100年前吉列刀片的盛行,给后世的商业留下了一个重要的遗产:提供免费(或者至少是廉价得近乎免费)的平台产品,然后通过耗材、或者补给、或者服务,来获得真正肥厚的利润和收入。比如,中国移动会免费送你一部手机,当然,条件是之后两年你每个月都要花很多钱打电话;咖啡供应商免费送一台咖啡机放在你办公室里,不用说,他的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咖啡包给你;惠普的打印机最便宜一款才300元人民币,但打印墨盒正是这家年营收逾千亿美元的IT公司的主要利润。因此,你也知道了,为什么PlayStation 3游戏机刚出来时600美元的售价是个大笑话——游戏机厂商的利润来自于从第三方游戏软件中的分成,索尼却忘了本似的执着地要把主机卖个大价钱。
但在《连线》杂志主编一书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看来,过去100年来这种模式不过是前奏,真正的免费经济时代直到互联网时代才算真正拉开了帷幕。事实上,吉列刀片模式,在现代经济学上早被“交叉补贴”的标签给钉住了:免费获得A商品,但需要支付B商品的钱;或者免费获得一个商品,但需要支付后续服务。 安德森及其同行所总结的免费经济学(Freeconomics),将不再是交叉补贴那么简单。其基础不是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了转移(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或者后续服务上),而是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低到趋近于零。
准确地说,是提供免费商品的边际成本正趋近于零。当然,沉没成本还是有的,但由于技术的发展,服务/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其沉没成本可以因此摊得很薄,而每新增一个用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则在急速朝零靠拢。
是不是很理论?想一想谷歌(Google)吧。这家公司的服务器全部是自己手工攒的,据估计有60万台机器在一个“服务器农场”(server farm)里同时运转,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世界的网络用户提供搜索、邮件、地图等服务。对于谷歌来说,新增一个用户,或者给每个Gmail用户新增 1GB字节的存储空间所需增加的成本几可不计。所以,你看到,谷歌2004年愚人节推出的Gmail免费网络邮件服务的空间高达1GB,而当时雅虎 25MB(1GB的1/40)邮箱还需要你交钱才能用。从那之后,Gmail的空间容量每秒钟都在增加,如今已经达到了5GB。
免费的当然不止是谷歌和Gmail服务,纽约时报过去28年来的报道和文章你都可以免费从网上看到了。你可以免费创建、编辑Word和Excel文档,无需花3000多元人民币去购买微软的Office套件。全世界游戏产业增长最快的是免费的网页休闲游戏——史玉柱的《征途》和陈天桥的《传奇》你可以看作是交叉补贴的代表者,当然也可以视作免费经济时代里的一种基础模式,因为它们的前提也是每用户边际成本的降低。

‘贰’ 旅游景点免费算什么经济

摘要 你好,旅游经济免费也是算旅游经济,因为它带动的是旅游景区附带的经济增长。比如说周围的餐饮,住宿以及一些娱乐设施的收入。

‘叁’ 当下的共享经济,免费经济,速度经济都属于营销么

个人觉得现在的共享经济,免费经济,速度经济都是属于新兴营销手段,虽然是一种商业行为,但是因为其特殊的话题性本身就自带营销效果。

‘肆’ 免费经济学的理论支持

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何以摇身一变成为数字经济学的定律。
1838年,寓居巴黎的数学家安东尼·库尔诺出版了如今被视为经济学名着的《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尽管在当时并不为外界称道)。在这本书中,他尝试着提出了公司竞争的经济学模型,并且在经过大量数学推算后得出结论:公司间的一切竞争关系都与他们生产产品的数量有关。如果市场中已经存在一个生产碗的工厂,而另一家公司也想开办一个生产碗的工厂,那么就要注意避免产量过剩,因为市场上同类产品过多将造成价格下跌。无论如何这两家公司都会不约而同且各自独立地规划产量,以尽可能使价格保持高位运行。
这本书很快就被外界遗忘了,即使对最具启发意义的着作而言,这也是常有的事儿。当时在法国经济圈占主导地位的法国自由学派对库尔诺的理论并不感兴趣,这无疑令他感到痛苦和沮丧。(不管怎么说他的学术生涯成就卓着、获奖无数,他于1877年逝世。)他去世之后,后辈经济学家重读《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这一经典着作,并得出结论认为库尔诺受到了他同代人不公正的忽视,他们呼吁重新对库尔诺提出的竞争模型进行研判。
1883年,法国数学家约瑟夫·伯特兰德决定对《关于财富理论之数学原则的研究》一书做出恰当评判。伯特兰德讨厌这本书。实际上库尔诺得出的所有结论无一正确。的确,伯特兰德认为库尔诺将产量确立为左右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这一做法过于武断,以致他半开玩笑地将库尔诺的模型重新界定为价格而非产量是决定竞争关系的关键变量。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如此一来他竟然发现了一种堪称简洁的模型(即使并非特别简洁)。
伯特兰德认为相比限制产量以提高售价、增加利润,各大公司更有可能降低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确实,他们尝试着相互压价直到价格仅比产品成本稍高,这种做法被称为“边际成本定价法”。而且,如果正如维星网络在介绍库尔诺时所言,“更低的价格催生了更高的需求,那就再好不过了。
伯特兰德的竞争理论可以被简化成如下表述:
在一个竞争性市场中,价格等于边际成本。
当然,在当时并不存在那么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性市场,至少与这些数学模型界定的情况差别很大,因为各企业生产同质产品(不存在产品分化)且企业相互间无串通行为。因此,其他经济学家把他们归入试图以一种并非必要的方式将复杂的人类行为与各种刚性平衡对号入座的理论家之列。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另一场学术争论的兴起,上述两派经济学家的争吵已经被人们遗忘。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步入20世纪且市场竞争性日益增强、市场可度量程度不断增加,各路研究人员重又开始关注库尔诺和伯特兰德这两位观点相左的法国佬。一代一代的经济学研究者皓首穷经试图弄清楚库尔诺竞争模式更适用于哪些行业而伯特兰德竞争模型又适用于哪些行业。我将省略其中的细节,简单来说就是:在各种市场类型中,在哪一类市场中易于获得更多的原料,伯特兰德竞争模型就更胜一筹,价格往往就与边际成本相同。
倘若不是由于如今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伯特兰德的竞争模型在很大程度上仍只能引起学术界兴趣,这是一个各项服务和产品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的模型。在互联网上,信息就是商品,而产品和服务很容易被复制,我们看到伯特兰德竞争模型正以一种甚至会令伯特兰德本人震惊的方式发挥着作用。
如果“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是市场规律,那么免费就不只是选项之一,它是无可回避的终点,它是经济规律所具有的力量,而你只能长期与它进行抗争!
但是请稍等。软件难道不是另一个边际成本接近零的市场?难道微软公司没有向用户收取数百美元的Office和Windows软件使用费?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么这又如何与伯特兰德的理论相符?
答案在于“竞争性市场”。微软创造了一种能从网络效应中获利颇丰的产品:用某种产品的人越多,感到不得不采取同样做法的人就越多。以Windows这样的操作系统为例,最流行的操作系统能吸引大多数软件开发商创造大多数能够在其上运行的程序。而以Office为例,由于你希望能与其他人共享文件,因此你倾向于使用大家都使用的相同程序。
这两个例子都易于造成赢家通吃的市场,这就是微软成就垄断霸业的方式。而且当你得到一项垄断权时,你可以收取“垄断租金”,也就是说装在一个标有“Office”标志盒子里的两张塑料光盘售价300美元,而制造这些光盘的实际成本只有一到两美元。

‘伍’ 免费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在中国,前几年的移动和联通大战中,移动运营商竞相推出各种移动电话资费套餐方案,其中包含一定的免费通话时间,一定的免费短信条数,甚至是在你使用了足够的服务之后,免费赠送你一部手机。eBay易趣在北美市场是靠向卖家收费而受到投资商青睐的,它从一开始就盈利,而且获利颇丰。可是,马云却宣布中国的淘宝是免费的,而且“几年内都将免费”。曾几乎垄断了国内全部C2C市场的eBay,受到后来者淘宝的挑战。这些公司是不是疯了? 并非如此。它们只是在遵循一种全新的规则——这种规则看上去似乎自相矛盾,但放到当今数字技术价格及容量发生巨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就显出了深刻意义。道理很简单:微软和网景免费赠送浏览器是因为,它们在抢占网络浏览的标准;移动运营商的算盘是,从对手那里争夺更多的客户,向客户推广能带来更多价值的新电信业务;对于马云,2005年前后的中国C2C市场还不是一个该不该收费的问题——在交易信用、物流配送、互联网普及、电子商务人口等方面,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没有处于同一个世界中,因此,把“水库”尽可能地、尽快地挖大,才是最最重要的工作。人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总想获得免费的午餐。就网络业而言,许多企业家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纷纷采用古老的销售招数——免费赠送,企图以此打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在群雄纷争的网络战场上奏凯。其背后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网络好比一块等待开垦的新大陆,现在赶紧去跑马圈地——无论为此付出的短期代价有多大——日后自然会有好报。这便是高技术的自相矛盾之处:在价格下跌得最快——甚至为零的时刻,买卖还能够照样红火。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免费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虽然公司如何通过免费发放产品和服务来赚钱,并不总是那么明显。各公司常常要思考的是:在这个技术产品几乎可以免费得到的世界上,自己怎样才能保持竞争力? 在《免费——激进价格的未来》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试图解释为什么免费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经济学决定了免费模式在数字世界比在模拟世界中更容易大行其道。这是因为,信息产品和服务具有“非常特别”的成本结构。它们是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生产第一份信息产品的成本非常高,但是生产(或复制)此后的产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例如,一旦第一本书被印刷出来,生产另一本书的成本就只有几美元。刻一张光盘只需要不到一美元,耗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巨片的成本大部分都花在第一份拷贝出来之前。这种成本结构有许多重要的意义。信息生产的固定成本的绝大部分是沉没成本,即如果生产停止就无法挽回的成本。如果你投资于一座写字楼但是又改变主意不想要它,你可以把楼出售,挽回部分成本。但是如果你拍的电影失败了,没有什么市场可以让你把剧本再卖出去。沉没成本通常必须在生产开始以前预付。除此而外,大部分信息产品的营销和销售成本也越来越高。信息产品的可变成本也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即使已经生产了数量很大的拷贝,多生产一张拷贝的成本也不会增加。微软不像波音,企业也没有折旧和生产容量的限制:信息企业很容易在一天之内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以满足需求。如果你能生产一份拷贝,你就能以相同的单位成本生产100万份拷贝,或1000万份拷贝。独特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免费经济的诞生。谷歌为了让其庞大的搜索引擎启动运行,需要在软件和基础设施上投入数以十亿计的美元,但其后递增的搜索几乎花不了它什么钱。免费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交叉补贴”(cross subsidy)上,这也就是为什么你订购一个移动运营商的长期服务计划,就可以得到一部“免费”手机。类似的情形还有,数字电视公司免费送机顶盒,为的是让你订阅付费频道。免费加收费模式(freemium)是在网络生存空间中最常见的商业模式之一。这个说法由风险资本家弗雷德·威尔逊发明,也就是说,把服务分成从免费的到昂贵收费的各种不同等级,例如,有些网站和软件如果付费的话,可以享用比免费版功能更多的“专业版”。这叫做价格歧视,即对那些给你的信息产品估价甚高的消费者,不妨卖一个好价钱,而对那些偶尔购买、不愿意掏腰包的客户,可以杀价销售,甚至可以免费向大众派发产品,因为产品散发得越广,越有可能把更多的付费客户吸引过来。免费加收费模式的核心是,在免费服务上赔钱,但在溢价的付费服务上赚钱,同时把前者作为一种廉价的推广手段。举个例子,上百万的Skype用户在网上进行声音和视频通话却无需付一分钱,原因是一小部分用户为了得到额外的功能而付出的费用补贴了免费用户。通常而言,一家网站会遵循“百分之五定律”,也就是说百分之五的付费用户是网站的所有收入来源。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运转下去,是因为给其余95%的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可以视为零。广告可以说是最有名的免费模式。你既不用为无线电视付费,也不必为搜索付费,两者的原因都在于,你免费获得的内容被附加了广告。当然,安德森在书中指出,广告不大可能为网上所有的内容带来收入。如果你是一位博主,不管你有多么牛气,从Google AdSense服务中赢取的收入恐怕永远也不会使你的写作物有所值。如果博客更加关注的是声名和影响力而不是金钱的话,或者,写作博客是为了招揽更有利可图的生意,比如说出书或演讲,免费模式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你想要纯粹依靠网络为生,则“免费”会成为一个麻烦。就连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也承认,免费的午餐不是人人都可以品尝到的。他说:“免费的问题在于,它排除了市场上所有的价格歧视结构……它往往会造成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这并不是说除了免费,在网上就完全没有机会了。安德森指出,与免费模式竞争也没有那么难,只要商家能确实提供更好的东西或是具有差异性的东西。如果有真正独特和可以满足急切的消费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还是会趋之若鹜的。把产品高价卖给付费程度高的客户,存在两种办法。第一种是为产品增加价值:路透集团通过把它的主要产品以对客户有用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有所不同,避开了使自己的产品商品化的陷阱。第二种是不要给你的高端客户以低价购买的机会。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必须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细分市场,并充分利用信息处理技术把市场细分工作做得更好。因为如果它们不能够找到办法向高付费客户收取高价,那么就只能向付费程度低的客户销售通用信息。而网上的通用信息,像电话号码、新闻故事、股价、地图等等,只是在以边际成本——零——的价格出售。前一天的经济信息人人都可查到,获取也不费分文,但交易人却愿意为稀缺的实时金融信息和分析付出成千上万的美元,因为这些信息和分析能够帮助他们预测未来的价格。由此,在免费与昂贵之间,存在着众多的内容空间,其价值高低和潜在收入的多寡都各有不同。虽然消费者现在期待在网上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的,但是,他们的期待和行为是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在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和DVD问世之前,无线电视多少年都是完全免费的。如果能向消费者展示出足够的好处,消费者会愿意付费去获得从前是免费的东西。这是当下网络公司们要深入思考的事情。虽然免费带来了大量的流量,比如Twitter的爆炸性成长有目共睹,但大规模流行也并不能为一个无法立足的商业模式加以背书。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拥有定价权力的企业不一定总是选择使用这样的权力。成百万的人愿意为自己喜爱的社交网络埋单,但由规模带来的潜在网络效应使得免费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战略选择。除了供应方的规模经济,信息产品市场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在于需求方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当一种产品对一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该产品别的用户的数量时,经济学家就说这种产品显示出网络外部性或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通信技术是一个主要的例子:电话、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电子邮件和互联网都显示出网络效应。受强烈的网络效应影响的技术一般会有一个长的引入期,紧接着是爆炸性的增长。这种模式是由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引起的:随着某一产品用户基础(installed base)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使用该产品非常值得。最后,产品达到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占领了市场。这种网络外部性也是赢家通吃产生的前提。所以,增长是网络公司战略上的必由之路,这不仅是为了获得通常的生产方规模经济,而且是为了获得由网络效应产生的需求方规模经济。将来,免费加收费模式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会一方面允许企业保持免费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和广告收入,另一方面又允许它们开辟额外的收入来源。例如,《华尔街日报》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混合模式:既有收费的内容,也有免费的内容。安德森说:“单单免费是不够的,它必须与付费搭配……今天的网络企业家必须不仅创造出人们喜欢的产品,而且还要创造出人们愿意付钱购买的产品。免费也许是最好的价格,但它不可能是唯一的价格。”这是一个反高潮的结论。实际上,信息技术将永远不会是免费的——因为每当这些技术刚刚变得有些廉价,就会有人探出路子来大量利用这种技术产品,以致使它们又稀罕起来。然后,人们又会要求有更大容量和更快处理速度的新技术。只要想象力丰富的人能不断琢磨出更好的东西,这种循环往复将永无休止。

‘陆’ 免费经济背后的商业模式,有什么高中知识点吗

免费经济背后
经济学知识点,可以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要素,核心竞争力,创新理念,全要素生产率。
哲学中,辩证法的联系观,创新观点,系统与要素,矛盾双方转化等。

‘柒’ 现在火热的除了共享经济外还有免费经济你知道吗

共享单车这段时间很火,比如摩拜单车,ofo单车。共享汽车除了传统的pp租车,还有新出来的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比如零派乐享这类的。共享住房国外比较多,有airbnb。共享办公,相对还没有特别明显的领头品牌。

‘捌’ 免费经济学的互联网的免费

只要是技术驱动,商品/服务的价格就是普遍呈降势的。在这方面,互联网业给出了最完美的例子。当然,毋需我们再多说谷歌的好话,可以熟络旧友、结交新朋的Facebook,可以收看今天几乎所有被数字方式拍摄下来的短片的YouTube,无一不是免费。
安德森将这称为“软件经济学”(成本和价格逐年递减的),相比之下,以往则是“人力经济学”(成本和价格逐年上升)。不奇怪,越来越多厂商会把商品和服务转移为以互联网为承载平台来提供。 克里斯·安德森的这一观察,与他在《长尾理论》一书中的思路一脉相承。长尾理论认为,“充裕”将替代“稀缺”,成为今日经济生活的主题,再小的需求也可以被满足,“大众市场”将不复存在。
安德森在筹备出版他的第二部作品——《免费——商业的未来》,就是要将这个话题进一步延伸。《长尾》是探讨更多需求和更多供给的准确配对,《免费》试图描绘的是一个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商业环境里,商品和服务为何必然走向免费,以及公司如何应对这一局面。
出现这一现象的前提,正是计算机、软件和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感谢一下“摩尔定律”吧,这位英特尔的联合创始人当年预言称,每个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便会翻一倍,你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处理器芯片的计算速度会翻一番,但其更大的意义是,每18个月,同样性能产品的价格会降低一半。
在摩尔定律的“诅咒”下,我们得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去获取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商品和服务的提供商也得以抵达最遥不可及、最不可思议的用户。存储技术的成本降低,使得亚马逊没有了普通书店那样的货架空间限制,每新增一本书的成本趋近于零;宽带技术成本的降低,使得商品/服务提供商可以同时面向海量的用户,并抵达他们。计算机技术成本的降低,让普通用户可以找到并获得以往无法想象的书籍、音乐、以及各种信息。
数字时代带来了信息的极大充裕(比如亚马逊的图书供应品类),同时通过将一部分物理商品数字化(比如音乐和电影),在这些商品供应领域也带来了极大充裕,也让这部分消费行为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充裕,给我们的心理、规则、管理方式、社会制度、决策机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重要的是,充裕将让我们重新思考经济学所力求回答的终极问题:在有限资源下如何进行选择?
因此,当资源和供应出现极大充裕时,反而需求这端出现了瓶颈。与资源和供应相比,人类的需求永远是无限,然而人类的注意力在任意一个时刻却总是有限的。
是的,你注意到了,“注意力经济”这个提法,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被猛烈抨击之后,今日再度“死灰复燃”。不过,也许谷歌已经给了一个典型示范:一个网站,如果做得出色(获得注意力),那么在搜索的时候就会被排到前面,网站的访问人数会因此大增(注意力换成了流量),然后广告收入也就随之而来了(换成了钱)。 但从充裕的层面上来说,免费经济学也许暂时还只能存在于供应和资源不再稀缺的地方。比如对谷歌、亚马逊、eBay来说,服务器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就不是稀缺品。因此,每用户边际成本趋于零的,多在技术产业。而就目前为止,免费经济学似乎也只是在互联网领域里还能解释清楚一点——谷歌是永远举不完的例子。但,其他呢?数字音乐代替CD、网络媒体代替报刊杂志、谷歌文件代替微软Office,似乎只有传媒业、娱乐业和软件业会参与这个游戏。
别忙,传媒业的商业模式,也许将延伸到其他行业和领域里去。传媒业的特点就是,媒体产品本身是免费的(比如无线电波),但媒体捕捉和吸引到了有着共同消费特征的读者/观众/听众,媒体最主要的获利方式,是将这些有价值的受众的眼球卖给广告主,从后者那里获得收益。
因此,谷歌被人说是媒体公司,其实并不假,尽管他们自己总是不承认。但如果说诺基亚是一家媒体公司呢?不光没有人这么觉得过,连诺基亚自己也不一定承认。但它和谷歌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都是在创造受众。”诺基亚负责维信的雅尔诺·约金农(Jarmo Jokinen)对本刊说,“苹果做的也是同样的事情。”
谷歌的搜索引擎聚集起了全世界最多的网上搜索用户,诺基亚品牌的手机则握在了全球10亿人的手中,苹果则用iPod建立起了全球最大的网上音乐商店访问者。
由此说来,未来诺基亚和iPod都会变得免费吗?不一定。但至少,在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手机和MP3播放器时,他们不会这样做。并且这些产品仍然是、也继续会保持物理形态,制造和分销的成本依旧很高。
但苹果和诺基亚做的事情,与谷歌殊途同归。他们向自己的产品用户提供廉价的内容服务,或者是免费的地图,或者是便宜的MP3音乐。在此基础上,他们计划将物理产品的用户转移为内容服务的用户。然后,他们就会有一部分变成谷歌——移动互联网上的谷歌。
说到这里,也许传媒业的商业模式,仍然是免费经济学的主流。
当然,不要以为传媒业只有广告收入这一种方法收钱。通过廉价——尽管不是免费,但任何一份报刊杂志的售价都远远不能补上印刷和发行成本——的优秀内容,吸引了大量有质量的受众后,传媒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很多事情,比如举办活动、品牌授权、受众群体分析等等……当然,这不是在教授你如何把你的生意变成媒体,只是在试图打开你的思路。
但毫无疑问的是,更多商业会变成媒介平台。至少你已经看到手机和iPod越来越便宜了,一旦走上了这条道路,销售物理形态产品的厂商们,就再没有回头的余地。

‘玖’ 免费经济学的介绍

“免费经济学”(Freeconomics),是指将免费商品的成本进行转移(转移到另一个商品,或者后续服务上);或者将免费商品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低到趋近于零。《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着书《免费:商业的未来》(Free: The Future of a Radical Price)率先提出并阐述了这一新学科。同名的还有韩国的罗俊皓出版的《免费经济学》。

阅读全文

与什么是免费经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网络共享中心没有网卡 浏览:531
电脑无法检测到网络代理 浏览:1381
笔记本电脑一天会用多少流量 浏览:611
苹果电脑整机转移新机 浏览:1384
突然无法连接工作网络 浏览:1097
联通网络怎么设置才好 浏览:1236
小区网络电脑怎么连接路由器 浏览:1072
p1108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219
怎么调节台式电脑护眼 浏览:731
深圳天虹苹果电脑 浏览:968
网络总是异常断开 浏览:624
中级配置台式电脑 浏览:1030
中国网络安全的战士 浏览:644
同志网站在哪里 浏览:1429
版观看完整完结免费手机在线 浏览:1467
怎样切换默认数据网络设置 浏览:1117
肯德基无线网无法访问网络 浏览:1294
光纤猫怎么连接不上网络 浏览:1513
神武3手游网络连接 浏览:975
局网打印机网络共享 浏览: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