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鼋”字的读音和含义
鼋读:“yuán”,含义:大鳖。
鼋
繁体字:鼋
异体字:魭
拼音:yuán
注音:ㄩㄢˊ
部首:黾
部首笔画:12
总笔画:12
五笔86:FQKN
五笔98:FQKN
仓颉:XMMUU
详细释义: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
[soft-shelled
turtle],爬行纲,鳖科。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鱼鳖鼋鼍。——《墨子·公输》又如:鼋鼎(烹鼋的鼎);鼋鼍(大鼋与鼍龙);鼋桥(以鼋鼍为桥梁。形容帝王出驾行列之盛大)
组词:鼋臛 天鼋 鼋鱓 老鼋 尝鼋 白鼋 鱼鼋 鼋鼈 鼋鳖 鼋桥鼋头 蛟鼋 玄鼋 鼋鳝
② “鼋”这个字读什么
yuán
鼋(学名:Pelochelys cantorii)又名沙鳖、蓝团鱼,是鼋属动物下三个物种中的一种,也是鳖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可长到6英尺长(约2米)。主要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曾经分布在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婆罗洲、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Ⅱ级。[1]
③ “鼋”的读音是什么
“鼋”的读音是: yuán
④ 鼋 这个字念什么字拼音打出来是什么意思 说具体点
鼋
拼音:
yuán,
笔划:
12
部首:
黾
五笔输入法:
fqkn
125115
详细解释:
鼋
鼋
yuán
【名】
动物名,亦称“绿团鱼”,俗称“癞头鼋”〖soft-shelledturtle〗,爬行纲,鳖科。吻突而短,长不及眼径的一半。脚上有较宽的蹼
鱼鳖鼋鼍。——《墨子·公输》
又如:鼋鼎(烹鼋的鼎);鼋鼍(大鼋与鼍龙);鼋桥(以鼋鼍为桥梁。形容帝王出驾行列之盛大)
相关词语:
鼋鸣鳖应
鼋桥
鼋梁
鼋羹
鼋头
鼋头渚
鼋鳖
鼋鳝
鼋鼎
鼋壑
鼋臛
鼋漦
鱼鼋
鼋鼍
玄鼋
鼍参鼋史
白鼋
尝鼋
蛟鼋
癞头鼋
老鼋
染鼋
⑤ 鼋怎么读
一、读音:yuán
yuán的声母:y;韵母:uan;声调:第二声。
二、笔画:笔画数 12,横、横、撇、竖弯钩、竖、横折、横、竖、横折、横、横、竖弯钩
三、解释:俗称癞头鼋。爬行动物。背甲近圆形,暗绿色,有小疣。生活在河中。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5)鼋怎么读扩展阅读
相关词组:
1、鱼鼋 [ yú yuán ]
泛指鳞介水族。
2、蛟鼋 [ jiāo yuán ]
蛟龙与大鳖。泛指水族。
3、鼋鳝 [ yuán shàn ]
同“鼋鱓”、“鼋鼍”
4、天鼋 [ tiān yuán ]
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
⑥ 鼋这个字怎么读
发音:yuán(同“元”)
别名蓝团鱼、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等,属于鳖科。 英文名Asian glant Soft turtle
鼋是鳖科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背甲长33~47厘米,宽30~41厘米。背盘圆形,背甲外包有柔软的革质皮肤,呈灰色,平坦,裙边不发达。头小,吻突较短,鼻孔在吻突前端。四肢具发达的蹼,内侧三趾具爪。尾短,不露出裙边。头、颈可完全缩入壳内,四肢不能缩入。头部为灰褐色,具浅色不规则斑纹,颌黄白色,腹面白色。瞳孔椭圆形。
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
行动迟缓,代谢低,耐饥能力很强,温度过高、过低均 进行休眠 5-8月繁殖,上岸作穴产卵,每产30枚卵左 右。产后用泥沙覆盖,2个月后自然孵化。
我国古代即开始饲养,常在庭院放养一两只。由于鼋的背甲骨板可以入药,且肉味鲜美,遭到了大量捕杀,现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多。
国外分布于缅甸、马来半岛、孟加拉、中南半岛、苏门达腊、婆罗洲、菲律宾群岛、新内几亚岛;中国产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江苏等省区。
肉味鲜美,并为珍贵补品。现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已有人工养殖。
鼋又叫沙鳖、蓝团鱼、绿团鱼等,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鼋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录异记·异龙》中有:“鼋,大鳖也。”《尔雅翼·鼋》中也说:“鼋,鳖之大者,阔或至一二丈。”周穆王出师东征到达江西九江时,曾大量捕捉鼋等爬行动物来填河架桥,留下了“鼋鼍为梁”的成语故事。东汉时的许慎在《说文》中也指出:“甲虫惟鼋最大,故字从元,元者大也。”因为鼋的头颈后部常有疣状的突起,所以在我国民间还称它为“癞头鼋”,并认为其十分凶猛,可以伤人,因为它的力气的确很大,可以驮数百千克重的物体而依旧行动自如。在我国古典名着《红楼梦》的第23回中,宝玉言语不慎,惹恼了黛玉,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忙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叫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事实上,鼋偶尔有伤人的现象并非出于本性,而主要是为了自卫,尤其是对那些恶意在岸上围困和捉弄它的人,只要被它一口咬住,就会宁死不松口,而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不会主动向人进攻的。有趣的是,在水面上漂浮不动的人,有时会被鼋误认为是“尸体”而撕咬,但在水中游泳的人却从未有被鼋咬伤的现象发生。
鼋在国外见于越南、缅甸等地。在我国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江苏、浙江(青田、桐乡)、福建和云南等地,安徽的鼋则可能于19世纪末期绝灭。江苏太湖以产鼋而着称,《太湖备考》中曾有“古为珍味,今太湖中有之,然不易得”的描述,无锡还有因为突出在湖中的地形酷似鼋头而得名的风景名胜“鼋头渚”,可以在此远眺和观赏湖中美丽的风光。
鼋栖息于水质澄清、流速较缓的江河或水库深处,不常迁移,喜欢栖息在水底.只有在其栖息地发生改变时,才会被迫迁移,并有结群现象。鼋是夜行性动物,常在晚上游到浅滩觅食螺、蚬、蛙、虾、鱼等动物,且食量极大,通常它能一次吃进相当于体重5%的食物,然后半个月内可以不再进食。捕食时,鼋会潜伏于水域浅滩边,将头缩入甲壳内,仅露出眼和喙,待猎物靠近时,发出致命攻击。鼋不仅能用肺呼吸,还能用皮肤,甚至咽喉吸氧,进行呼吸,正是这种特殊的生理功能确保了鼋在水底冬眠时不被淹死!每年11月鼋都会准时开始在水底冬眠,一直到翌年4月,长达半年之久,可谓“睡神”。而在夏秋季节鼋会每隔一段时间浮出水面进行换气。
浮出水面时一般都是头部朝下游动,但是在夏季有时也会头部朝上游动而浮起来,民间则认为这种行为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因此称其为“气象预报员”。它的牙齿锋利,主要吃螺、蚬、蚌和鱼、虾等,食量也很大,在交配季节至冬眠之前,一次进食量可达体重的3—5%左右。它还有极强的耐饥能力,被捕捉后常常先绝食10—20天,并且将已经吞食的食物都统统吐出来。
鼋在每年春季和夏季交配繁殖,雌性大多在夜间上岸,到向阳的沙土地上掘穴产卵,每次产十几枚到数十枚不等,产卵之后用沙土盖好,还要在上面爬上几圈,作为伪装,然后从另一条路返回水中。由于鼋对于汛期内江水得涨落极为敏感,甚至似乎能够预知当年洪水的水位高低,如果洪水较大,就产卵于岸边的高处,反之就产卵于地势较低的地方,这也使得了解鼋的习性的人们借此来判断当年洪水的大小,以便制订防汛的计划和措施。它的卵靠自然温度孵化,大约40—60天孵化出幼体。幼体出壳之后便自行爬到水中,先在浅水地带活动和觅食,体重达到1.5千克时再游到深潭中,俗称“沉潭”。大约长到体重为15千克左右时达到性成熟。
由于人们长期大肆捕杀,加上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致使其数量急剧减少,目前除浙江的瓯江还有少量残存外,其他地区已经十分罕见,估计野外总数已经不足200只。
⑦ 江苏境内一个非常着名的景点鼋头渚,你知道这个“鼋”怎么读吗
我们国家发展至今,也有许多热门的旅游城市,按这些城市境内的旅游资源也是非常丰富的,每年都有许多的游客前去旅游打卡,每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有所不同,所以也产生了不同风格的景点,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到那里旅游的话,一定不能错过这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如果大家对此有什么疑问或者看法,欢迎在文章的下方留言评论。
⑧ 鼋、鼍的读音念什么
中文正名:鼋
拼音:yuán
中文俗名:蓝团鱼 、银鱼,绿团鱼、蓝团鱼、癞头鼋、鳖斑
地理分布:云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鼋的清晰图----选自碧潭儿的博客 保护等级:国家Ⅰ级重点保护
总体特征
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
分类地位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爬行纲 REPTILIA → 龟鳖目 TESTUDINATA → 潜颈龟亚目 Cryptodira → 鳖科 Trionychidae → 鼋属 Pelochelys → 鼋 Pelochelys cantorii
形态特征
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为80—120厘米,体重约50—100千克左右,最大的超过100千克。外形和常见的中华鳖很相似,浑身都被以柔软的皮肤,没有龟类那样的角质盾片,背、腹两面由骨板包被,左右两侧连结起来,形成一副特别的“铠甲”,但也与中华鳖有很多区别,除了体形较大之外,吻部极短,不象中华鳖那样长而尖。它的头部较钝、宽而较扁,鼻孔小,位于吻端,吻部较短,不突出。身体扁平,呈圆形,扁而薄,背部较平,背甲不凸起,呈板圆形。颈的基部和背甲的前沿较为光滑,后部有瘤状的突起。背部呈褐黄色或褐绿色,头部、腹部为黄灰色,尾巴和后肢为黄灰色,后肢的腹面有锈黄色的斑块。第三、第五趾的趾端具爪,趾间的蹼较大。肛门呈灰黑色
~~~~~~~~~~~~~~~~~~~~~~~~~~~~~~~~~~~~~~~~
鼍 [拼音]:tuó
[解释]:鼍 (1) 鼍 tuó (2) 扬子鳄 [Yangtze alligator],钝吻鳄科的一种爬行动物(Alligator sinensis),产于长江下游,是中国特产。亦称“鼍龙”,俗称“猪婆龙” (鱼鳖鼋鼍。)《墨子·公输》 (3) 如:鼍更(鼍的鸣声);鼍鼓(鼍皮制成的鼓);鼍风鱼(传说中的鼍类动物) 鼍(鼍) tuó ㄊㄨㄛˊ 爬行动物,吻短,体长二米多,背部、尾部均有麟甲。穴居江河岸边,皮可以蒙鼓。亦称“扬子鳄”、“鼍龙”、“猪婆龙”。郑码:JJKZ,U:9F0D,GBK:F6BE 笔画数:20,部首:黾,笔顺编号:25125125121125125115
别名中华鼍、土龙、扬子鳄、中华鳄、猪婆龙,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属于鼍科 。
扬子鳄:又称鼍<tuó>爬行纲,我国特产珍稀动物,栖息于池沼底部,以鱼、蛙、小鸟为食。7月繁殖,产卵,以日光和杂草腐熟孵化。雌鳄护巢性强。
成体全长可达2米左右,尾长与身长相近。头扁,吻长, 外鼻孔位于吻端,具活瓣。身体外被革质甲片,腹甲较软;甲片近长方形,排列整齐;有两列甲片突起形成两条嵴纵贯全身。四肢短粗,趾间具蹼,趾端有爪。身体背面为灰褐色,腹部前面为灰色,自肛门向后灰黄相间。尾侧扁。初生小鳄为黑色,带黄色横纹。
在江湖和水塘边掘穴而栖,性情凶猛,以各种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和甲壳类为食。6月份交配,7~8月份产卵,每窝可产卵20枚以上。卵产于草丛中,上覆杂草,母鳄则守护在一旁,靠自然温度孵化,孵化期约为60天。具冬眠习性。
产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交界处。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它在生理上具有许多残遗特征,分布上的不连续性也说明了这一点。为了探索扬子鳄的奥秘,我国已建立了扬子鳄保护区和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鼍城,是广东省阳江市的别称。
参考网络
⑨ 鼋怎么读
拼音: [yuán]
(鼋) yuán 大鳖:鼋鱼。
鼋头渚是横卧太湖西北岸的一个半岛,位于无锡,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渚风景区始建于1916年,现面积达539公顷。有充山隐秀、鹿顶迎晖、鼋渚春涛、横云山庄、广福寺、太湖仙岛、江南兰苑,中日樱花友谊林等众多景观,各具风貌。风景区已成为中外驰名的旅游度假休养胜地。
⑩ 鼋这个字怎么读
读音:[yuán],释义:俗称癞头鼋。爬行动物。背甲近圆形,暗绿色,有小疣。生活在河中。是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