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畲族怎么读
“畲族”的拼音为:[ shē zú ]
畲的声母为sh,韵母为e,声调为第一声。族的声母为z,韵母为u,声调为第二声。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11月1日畲族人口为708651人。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通用汉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谣的源泉。[5-6]99%的畲族所操语言接近于客家语,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语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 。
普遍认为畲族和瑶族同源而属于广义瑶族:盘瓠传说、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相同,一些语词相同,而且自古来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称呼。
(1)畲怎么读扩展阅读:
自古畲族的他称和部分自称中都有“畲瑶”、“瑶”、“瑶家”、“山瑶”、“瑶人”等等跟瑶族密不可分的称呼。
畲族又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畲”字来源于“畲”,来历甚古(畲畲这两字使用非常混乱)。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
② 畲和畲的读音是什么
畲和畲的读音是shē,声母sh,韵母e,声调一声。
释义:〔~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
部首:田部。
总笔画:12画。
字形:上下结构。
笔顺:ノ丶一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笔画名称: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竖、横折、横、竖、横。
相关组词
1、畲民[shēmín]
释义:亦作“畲民”。畲族古称,因从事畲耕,故名。古时分布在今闽、粤、赣、浙四省的山区。
2、畲火[shē huǒ]
释义:火耕时所放的火。
3、畲田[shē tián]
释义: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的田地。
4、山畲[shān shē]
释义:山中田地。
③ 畲怎么读
shē。畲,是一个汉语词汇。畲的意思是指火耕地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指粗放耕种的田地。名称: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竖、横折、横、竖、横。常用词组:畲菑、耕畲、畲刀、菑畲、开畲、畲太君。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④ 畲和畲的读音分别是什么
畲和畲是同一个字,读音是shē。
畲,汉语二级字,读作畲(shē),〔畲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
详细释义:
一、动词
(1) 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新畴复应畲。——陶渊明《和刘柴桑》
(2) 又如:畲种山林。
二、名词
(1) 火耕地,指粗放耕种的田地。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刘禹锡《竹枝词》
(2) 又如:畲刀;畲田;畲耕(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耕种田地)。
(3) [量词]。如:锄得一片地,种得一畲粟。
(4)畲族。同“畲”。
(5) 另见 yú。
三、其它字义
畲 yú〈名〉:开垦了二、三年的熟田。
“畲”字来源
“畲”字来源于“畲”。在《诗》、《易》等经书中就已出现。“畲”字读音有二,读yú(余),指刚开垦的田;读shē(奢),意为刀耕火耘。“畲”字衍化为族称,始于南宋时期。据刘克庄《漳州谕畲》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畲”作为族称,是由于当时畲民到处开荒种地的游耕经济生活特点而被命名的。
因此《龙泉县志》说:“(民)以畲名,其善田者也”。“輋民”名称也出现在十三世纪,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说:“潮与漳、汀接壤,盐寇輋民群聚”。“輋”音shē,是广东汉人俗字。关于“輋”解析,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粤人以山林中结竹木障覆居息为輋”。
显然,以“輋”字作族称是侧重于居住形式,指在山里搭棚而居的人群。“輋”的含义虽与“畲”有差异,但非指两个不同的民族,也不是指同一民族的两个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而是前者指福建畲族,后者指广东、江西畲族,这是由于汉族文人对闽、粤、赣畲族经济生活观察的侧重点不同而出现的异称。
⑤ 畲这个字念什么
shē,声母是sh,韵母是shē,声调是一声。
畲拼音shē,部首田部,部外笔画7画,总笔画12画
五笔WFIL,仓颉OMMW,郑码ODBK,四角80609
结构上下,区位7820,统一码7572
释义:〔畲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福建省、浙江省。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畲族[shē zú]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2、畲语[shē yǔ]
指畲族所使用的语言。
3、菑畲[zī shē]
耕耘。
4、畲民[shē mín]
畲族古称。
5、新畲[xīn shē]
开垦了两年和三年的熟田。
⑥ “畲”字怎么读
读音:[shē]
⑦ 畲怎么读
畲,读作shē。
意思是指火耕地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耕作方法 ,指粗放耕种的田地。出自陶渊明《和刘柴桑》:“火耕,焚烧田地里的草木,新畴复应畲。”白话文:“火种田,焚烧田地里的草木,新畴又应荒地就想耕种熟地。”
其部首是田部,笔顺是撇、捺、横、横、竖钩、撇、点、竖、横折、横、竖、横,共12画。相关组词有畲族、畲语、石畲、新畲、畲民、畲歌、畲客、畲菑、菑畲、山畲等。
(7)畲怎么读扩展阅读:
词语解析:
一、畲族
1、拼音:shē zú
2、释义: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
二、畲语
1、拼音:shē yǔ
2、释义:是指畲族所使用的语言。
三、石畲
1、拼音:shí shē
2、释义:多石的火耕地。
四、新畲
1、拼音:xīn yú
2、释义:指开垦了两年和三年的熟田。
五、畲民
1、拼音:shē mín
2、释义:畲族古称。
⑧ 畲这个字怎么读
“畲”的读音:shē
⑨ 请问“畲族”的“畲”字怎么读
“畲族”的“畲”读[sh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