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对医生的称呼
1、太医
太医,后世也叫御医,是专门为帝王、宫廷及官宦上层服务的医生。多为当代学识渊博之名医组成,基本由代传及推荐组成,后世(宋代以后)成立了官办医学机构,开始培养医学工作者,成绩好者可升为太医。
2、御医
御医是古代一种对医师职称。是古代时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宫廷医师。御医和太医,早期国家体制下的医生职务称谓之一,专门服务皇帝及其皇帝宫廷中的家眷,直接听命于皇帝、指定的大臣、娘娘等,间接听命于其它后妃、皇子等。
3、世医
世医,指世代以医药为业者,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从事医药职业的。此种形式为中医传统的传授及教育形式。
4、郎中
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5、巫医
古代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逸周书·大聚》:“乡立巫医,具百药以备疾灾。”
Ⅱ 古代行医为何被称为“悬壶济世”
因为古代的时候,中药都放在葫芦里面储藏,所以就被称为悬壶济世。
Ⅲ 古代的医生没有资质证明,为什么还有人愿意找他们看病
在中国古代,行医不需要资格证明。这是因为习惯法使然。但是最迟自明朝,国人行医是有“证照”的。如果违规一次,终身不得行医。
再补充说明一下,自宋朝开始,朝廷会在县里惠民药局设医生,免费给穷人看病。到了明朝中后期,出版业发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量印刷,普通人花很少的钱就能看到方子,伤风感冒,直接照方抓药。
Ⅳ 古代要不要行医资格证古今对比哪个医疗事故多
我只能说有,但不是都有,毕竟时至今日也有不少的赤脚医生。
开始萌芽是在南北朝时期,之后的隋朝就已经有太医署了,很多电视局里的太医院,太医署之类的机构,都被定性为专门为贵族治病的地方,这其实是不对的,这一类机构还主管,医生的培养考核监督等重要职能。而且也有医学也有分科目,还有学年普遍比较长。如:唐代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药园局的学制年限最长为9年,医师科最长为7年;宋代政和五年设立的地方学校一个培养周期至少要5年。
而且医生每年都有考核,还有平时行医都有记录,这就是古装电视剧中常提到的医案,记录病人的病症,医生自己的判断用药,是否治愈,死了活了等都有记录,这些都是考核依据,而根据医生每年的治疗人数,治愈率各个朝代有不同奖惩制度,如果有自己杜撰或者找人无病装病的,一经查实各个朝代也有不同的处罚。这些跟医生的职称考试类似,有证的医生在古代的太医院之类的机构挂名的,而且职称也有所不同。(各个朝代制度有所不同)以唐宋举例:
唐代,当时规定,凡经从医者诊治无法痊愈而死亡的,从医者必须及时写出详细死因,年底上报,掌管医事的官员进行认真仔细审核。
医工,唐代太医署的官名。按医术分为: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可见当时的医术已经相当高明了,即使是中下等级的医工,所经医治的病人也十有六七者能康复。
宋代,杭州有一医院名“安济坊”,它是这样考核所辖从医者的:每年治疗1000人以上,十全八的,奖度碟一道;每年治疗500人以上,十全八的,赏钱20贯;每年治疗1000人左右,十全九的,则有特别的奖。与此同时,管理“安济坊”的僧人,如三年内治愈1000人的,赐予紫衣和祠部碟一道;凡从医者如以无病者冒充或杜撰病人而骗取钱米的,则给杖一百。
再有,如有从医者收取病人钱米或银两的,一经查实,轻者给杖一百,取消全年俸禄,并勾销从医资格,重者则充军劳役。(由此记录可以知道,医药分家的制度早在宋朝就有了)
而医疗事故,我个人推测应该比较少。所谓医疗事故应该是医生错诊,或者用错药,而对新奇病症治不好应该不算吧,毕竟古代的时候医疗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这也就经常在古装电视剧里动不动就一场瘟疫死一大堆人的原因,所谓瘟疫在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传染病。)在古代刑法中,看错病,医死了人是要连坐的。
所以医疗事故应该比较少吧,毕竟医错了的责任太大
Ⅳ 中国古代的医事制度是怎样的
从目前发现的资料上看,关于中国古代医学最早的记载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其中载病的有323片,415辞,包括二十余种疾病的名称。这证明了早在商朝就已经有了医疗活动,但是在这一时期是医巫不分的,由于医疗水平的低下,医学带有很浓厚的“神”的色彩,所以也就谈不上有专门的医事法规。
周代医学有较大进步,开始分科并制定了医事管理制度。官医设置随医学分科而有五种,其官阶、员额不一:①医师,是众医之长,隶天官冢宰,掌管医政和医疗,又设府(保管人员)、史(记录)、徒(役使)辅佐工作;②食医、掌管王用饮食;③疾医(内科医生),治疗平民疾病;④疡医(外科医生);⑤兽医。
中国古代医事法规的发展与成熟是与中国古代法律的成熟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伴生的。秦汉以来,随着《黄帝内经》等中医学经典着作的问世,中医学理论日趋完备,医学逐渐失去了自身的神秘性,各项法规逐步严格起来。
秦代法律规定“不得兼方,不验则死”、“先王禁民二业”这带有秦代严刑峻法的立法特征。当时的医生注重所谓的世代行医,注重师承授受。一方面,“不验则死”规定过于严苛,但另一方面“先王禁民二业”则有利于医疗知识的积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从史记等资料对历代名医的介绍中特别强调其师承可见一斑。
《唐律》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法律。在唐律中也对医疗做了规定。旧唐书对唐律的记叙中有:“凡律十有二章……今二十有七篇,分为三十篇……其中二十七是医疾。”。其实《唐律》对与医生从事诊疗业务的规定是散见于各个罪名中。
此后,宋、元、明、清诸代关于医药卫生的法规虽然随时代不同有简有繁,但关于直接规范医生诊疗活动的法律则基本沿袭了《唐律》。只有清代对庸医杀人作出了比以前更为详尽的规定。
纵观中国古代医事法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古代医事法规不对医生的诊疗水平进行评价。古代律令中处罚医生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不如本方。古时医生看病同现在差不多,诊断病情后,先开出处方,然后再照方抓药,所谓不如本方是指在照方抓药的过程中与所开的处方不同。中国古代医事法规仅对此进行处罚,但这个处方究竟是否对症则不在法律考察的视野之内。
第二、充分考虑到了医学的特殊性。首先,严格区分故意和过失。在对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规范时,如果属于失误,则按特定的法规进行处理;如果是故意则比照其他法规进行处理,如致死者比照故杀之罪等等。其次,适用于医生的特别法,对医生的处罚较其他造成同等后果的行为之处罚要轻得多。这种区分考虑到了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对于保护医生的权益,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促进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古代规范医生诊疗行为的医事法规,与其说是规定了对医生的处罚,不如说是规定了对医生的特别保护。
第三、对医疗行为失误的处罚有逐渐减轻的趋势。唐朝,药不如本方者如是君主,医者绞,如不是君主,则徒两年半;宋代如对象是平民,则徒二年;元代则仅仅是杖一百。
Ⅵ 古代 人们怎么称呼医生
宋代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医生,掌握医药卫生知识,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医生,古代称大夫或郎中。现在“大夫”一词在北方人中也常用。在欧美医生普遍被称为“Physician”,只有外科医生被称呼为“Surgeon”。
自中世纪后人们普遍认为“内科学”=“医学”=“内科医生”=“医生Physician”。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是美容和理发,只作为医疗补助工作存在,可是随着时代前进外科医生和药剂师都逐渐开始独自进行治疗,他们也变得被看作医生。外科医生的法语称呼为:Decin(Mesan),德语是:Arzt(arutsuto)。但在英联邦英国外科医生,今天还以“密司脱”称呼。
Ⅶ 为什么古代没有非法行医
古代医生,除了太医,基本上都是非正规的,也没有证件,更没有相关的法律来管理和保障他们的权利及行为,也就谈不上是否依法或者非法行医了。
Ⅷ 行医被称为“悬壶济世”,有什么典故吗
悬壶济世是 颂誉医者道者 救人 于病痛的一个词语。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许多人也许不明白为什么一些中药店门前要挂一个葫芦,但是,提到"葫芦里不知卖的什么药"这句俗语,你就会知道这葫芦肯定与药有关。
唯见玉堂华丽,旨酒甘肴盈衍其中,其饮毕而出。翁约不听与人言之,复乃就楼上候长房曰:我神仙之人,以过见责,今事毕当去,子宁能相随乎?楼下有少酒,与卿为别……长房遂欲求道,随从入深山,翁抚之曰子可教也,遂可医疗众疾"。
关于壶翁的记载,则有"壶公谢元,历阳人,卖药于市。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日收钱数万,施市内贫乏饥冻者。"以此观之,壶翁乃身怀医技、乐善好施之隐士医者。因其诊病货药处常悬一壶为医帜,所以人称壶翁。
Ⅸ 古时对行医的美称
大夫,郎中.
形容词: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华陀在世,妙手仁心,仁心仁术……
Ⅹ 为什么古代中医要悬壶济世有些医生还不要钱
传说古时候有个叫费长房的名医,在他学医之前,是个负责管理市场的小官。有一天,街上来了一个卖药的老人,手里拄着一根竹杖,竹杖上挂着一个葫芦。老人卖的药很灵验,买药的人络绎不绝,所以老人一连住了好几天。
这天傍晚,费长房下班回家,途中看到卖药老人坐在一个路边亭子里,他正想过去打声招呼,忽见老人摘下葫芦放在石几上,然后拧开葫芦盖子,接着,老人的身形突然变小了,竟然一跃跳入了葫芦中。费长房看呆了,以为自己花了眼,可揉完眼睛再看,老人的确不见了,那葫芦却分明放在石几上。
费长房心中又惊又怕,不敢过去打搅。第二日,再遇到老人时,他便将老人请进酒楼,好酒好肉招待,然后询问老人葫芦里有何妙处,为何要跳入其中。老人哈哈大笑,其实,老人是看中费长房,觉着他是学医的材料,昨日是特意钻葫芦让费长房看的。他让费长房傍晚下班后,再到昨天那个亭子里找自己,自己要回请他一顿。
晚上,费长房来到亭子,老人已等在那儿。老人打开葫芦的盖子,说你和我一同进去看看吧。费长房正要说葫芦这么小我怎么进得去,老人牵住费长房的手,说句“你跟我来”,费长房不知不觉地跟着老人一纵,竟然已经跳进了葫芦里面。只见里面别有洞天,玉堂华丽,佳肴美酒摆满桌子。费长房和老人畅饮一番后,老人又牵住他的手,脚下一纵,又出了葫芦。
费长房知道自己遇到了神仙,立马跪倒在地,拜老人为师。后来,他就跟随老人上山学习修仙之道。老人将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数年后,费长房虽没成仙,但学会了治病救人的医术,老人还将自己的那根可鞭打百鬼瘟疫的竹杖送给了他。费长房下山后,仿照师父,将一个葫芦悬挂在竹杖之上,开始游历四方,治病救人,开始了“悬壶”行医的一生,后来成为了一代名医。
从那时起之,郎中行医也都向他学习,开始用葫芦来当作招牌,以示自己医术高超、药物灵验。医生行医也别成为“悬壶济世”。